15.10 顏淵問爲邦——論語解讀

15.10  顏淵問爲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nìng)人。鄭聲淫,侫人殆。”

顏淵問治國之道,孔子回答說:“用夏朝的歷法,乘殷朝的車,戴周朝的禮帽,禮樂用舜代的韶樂。放棄鄭國的音樂,遠離巧言諂媚的人。因爲鄭國的音樂太淫,而佞人太危險了。”

朱熹註解說:“顏子王佐之才。故問治天下之道。曰爲邦者,謙辭。”這話很不得了,在朱熹的眼裏,顏淵之才,之德,不是輔佐一下魯君、衛君之類,而是可以輔佐周天子,治全天下,他問“爲邦”,只問一國,那是謙辭,話裏問的是一“邦”,心裏問的是“周朝聯邦”,是全天下。而孔子也知道他問的是全天下,孔子給他的回答,和答別人不一樣,答得十分具體,師徒倆直接就討論具體問題。

一共六條,條條都很重要。

❤️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親愛的戰友們,大家早上好。又到6點半了,我們還是一起繼續學習論語。

按照慣例我們再來複習一下昨天學過的內容。論語衛靈公篇也就是第15篇的第9章。

❤️子貢問爲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子貢,這位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向孔老夫子來請教怎麼樣修養仁德。他不是問什麼是仁,而是如何修養,如何去做到。

對於這樣的真正的好問題,孔子是特別樂於回答的,看起來是非常的有哲理和學問。

他先打了個比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家都知道了嗎?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要想做好一個工匠,首先要把手裏的傢伙什兒,用的工具磨鋒利了。

比如說樵夫砍柴,要把刀磨快。我們寫字要有一隻好筆,練武的人要有一把趁手的兵器,是一個道理。這樣的話,我們幹起活來纔會得心應手。

以此類推,要想修養仁德怎麼辦呢?就是你在一個地方,首先要以弟子之禮,來侍奉國家中的賢大夫,這些有權勢、有地位的好人、賢者,和他們交朋友,看看他們是如何處理國家大事的。有了榜樣,他們怎麼處理的,你薰陶久了,不就會了嗎?

誰剛開始是有經驗的呢?不都是跟別人學的嗎?不都是模仿的嗎?看看人家是怎麼弄的,什麼原則,什麼立場,到底是如何去爲人處事的,我們也學,不就會了嗎?

另外一個,就是主動結交,當然被動也可以,不是一定要主動。但對於我們來講,被動,我們說了不算。主動是我們可以說了算的呀!就像我們羣裏面,說別人聯沒聯繫你,你說了不算,但你可以主動和你認可的人交朋友呀!主動去和這些真正幹事中的仁者,追求仁德的人交朋友。

這裏面說的就是我們學習的途徑,除了讀書以外,還有一個是交友,像榜樣看齊。比如說我們向非常好的老師,名師,像孔子,至聖先師來學習,對不對?

然後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沉浸在這樣的環境裏面,我們想不進步都難啊!真的,爲人之道,還有比這更好的嗎?

置身在一個正能量的環境裏面,像高人學習,與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互相促進和提攜,會避免懈怠,會日益精進,會取得非常好的成績。

好了,一說就多,時間有點長,我們今天的內容更加重要,所以把重要的時間留給今天的重點內容。

今天要學的是論語衛靈公篇也就是第15篇的第10章。

❤️顏淵問爲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nìng)人。鄭聲淫,侫人殆。”

這一段話太重要了,希望大家都認真的好好聽,積極的做回饋。

先來說一說提問的人是誰呀?顏淵,就是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大弟子,孔子最爲器重的衣鉢傳人,可惜死得早。

有的說30歲左右,有的時候是41歲,總而言之太年輕了。如果他比孔子活得長,真正繼承孔子衣鉢的話,那麼形勢還會有更大的改觀。

顏淵問了什麼呢?爲邦,就是治國之道。

朱熹註解說:“顏子王佐之才。故問治天下之道。曰爲邦者,謙辭。”

大家還記得嗎?楚昭王想用孔子的時候,他的丞相子西,就問他:

你的宰輔裏面有沒有比顏回更厲害的?他說沒有啊!就是大家都知道顏回這個人,具有宰輔之才。

就像我們說後來張居正一樣,因爲他有王佐之才,故問治天下之道。曰爲邦者,謙辭!

爲邦,這裏的一個小小國家嘛,小城邦。但事實上他治的不是邦,而是國,也不是國,而是天下。

就是他不但是輔佐一個城邦,而是輔佐一個國家,比如說魯君,魯君還不夠,他真正的才能可以輔佐周朝這樣的大的王朝,能夠治理天下。

孔子也認爲顏回有這個能力,因此對他的回答,就不侷限於說如何治理一個小城邦那麼簡單了,而是真正的治理國家。那治理國家有下面這6條。

孔子回答說:01.用夏朝的歷法,02.乘殷朝的車,03.戴周朝的禮帽,04.禮樂用舜代的韶樂。05.放棄鄭國的音樂,06.遠離巧言諂媚的人。

前面4條是用什麼,後面兩條是不用什麼,這裏面是大有講究的,聽我一一給大家道來,語速可能比較快,內容比較多。

大家要認真聽,如果你聽了,可以當時回饋一下,你認爲對你比較有觸動的東西。

第一條就是用夏朝的歷法。

我們平常我們平常說的一個人牛逼、厲害,怎麼厲害呢?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曉五百載,通天絕地,無所不能。

第一條就是天時,天時要說就是曆法,那誰最厲害呀?中國!

唯有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爲什麼呢?因爲在夏朝,中國就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歷法制度。

想一想那會兒根本就沒有什麼計算儀器,但就是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甚至連文字都沒有,都能把曆法制定的那麼好,這是相當不簡單的,而且大家知道嗎?

夏曆,也就是我們說的農曆,用的什麼曆法呢?是太陰曆,就是用月亮來作爲參考標準,這是看起來五年二閏,5年有兩年是閏年,而且會有閏月,但它只是陰曆嘛?不是,它也是陽曆,叫陰陽合曆。

知道什麼意思嗎?

就是它有二十四節氣,每15天1個節氣,24個節氣,還有侯,️還有氣。五天爲一侯,這個其實就是陽曆。明面上用陰,實際上還有陽,有它來指導農業生產,文而不亂。

民國之前全部是我們陰曆,民國之後開始用陽曆了,共和國開始用的是陽曆。

但是現在大家注意了沒有?我們過年過的是什麼?陰曆年。一到陰曆過年了,不管在哪裏都要回家,家人團圓,因爲我們心中一直是用的是陰曆,而且曆法是治國的第一件大事,因爲曆法代表政權,建國先定紀元,定年號,定立法,是天子的第一責任,也是第一權利。

給天下定哪一年是元年,一年多少天,每個月多少天,什麼時候正月,什麼時候初一,什麼時候閏月,並且給各種國事、政事、農事、祭祀定日子。

比如說我們前面學習過️告朔氣羊️的故事,天子於每年的冬季把第二年的歷法頒佈給諸侯叫告朔。

朔,這就是新月,每月初一,告訴你什麼時候是正月,哪一天初一,諸侯每個月的朔日,就是陰曆初一,️行告廟聽政之禮,開月例會。

那爲什麼要用夏曆呢?因爲後來商朝用的歷法比夏朝進行一個月,周朝又提前一個月,提前一個月以後很不方便。

所以後來漢武帝的時候,才把夏曆規定爲國曆,就按照夏曆來,哪個朝代都不用再改了,因爲它最合適。

夏曆的時候,正好正月初一前後立春,過年的時候,正好是春天來了,春暖花開了,一年就開始了。

所以說不是說我非得要用當下的,而是要用最好的、最合理的、最合規矩的。

曆法規定了,天下大事就定下來了。

第二件事,坐殷朝的車。輅,音lù,本指大車前的橫木,也指大車。

爲什麼要坐殷朝的車呢?因爲殷朝的車,從發展上來講,他已經非常完備了,車的功能都有了。木頭製作的,上了漆而已。

到了周朝,比較奢侈,周制有五輅,玉、金、象、革、木,前面四等分別鑲嵌玉器、金子、象牙、皮革。

孔子認爲,木輅就可以了,車的大小規格,已經可以區別出身份大小,是否尊貴,何必還要奢侈裝飾呢?

比如現在你用奔馳600做國賓車,已經可以了,不必再改裝各種配置,搞得花裏胡哨的。沒有必要。因爲過分的用好車,豪車,其實就會助長了驕奢淫逸的風氣。

你上面提倡什麼,老百姓就會效仿!你奢侈,底下人會變本加厲,不利於社會的和諧和安定。

第三件事,服周之冕。冕,是祭祀服裝的禮帽,音“免”,祭祀服裝的禮帽。

帶的帽子,在過去是非常講究的,正式場合一定要帶禮帽,帶帽子顯示重視,莊重,而且能夠區分出等級來。

周朝的冕,朱熹註解說,周朝的冕,“雖華而不爲靡,雖費而不及奢”,很華美,很費工費料,但又還不至於奢靡。

孔子是最重視祭祀的。他不是說文質彬彬嗎,在平常坐的車上,取質,在祭祀大典的禮服上,取文。文,就是講究。因爲儀式,我們一直講儀式感。

現在我們要結婚了,爲什麼要操辦呢?就是要莊嚴的宣告,我和誰誰誰結婚了,是我對他的重視。

第四件事,“樂則《韶》舞”。這個我們一開始《八佾》篇就學過:“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韶》,是舜帝的音樂。

孔子曾經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也就是說他沉浸在《韶》的音樂裏面,完全腦子裏都被韶充斥了,吃了三個月的肉,都不知道肉是什麼滋味,完全沉浸其中,進入心流狀態了。

可見他對《韶》的認可,那它有什麼特點呢?舜的音樂,樂音盡美,又一片祥和,全是善意,盡善盡美,聽起來特別的讓人心靈舒服,沉浸在其中,那種感覺是無比的美好。

周朝的音樂呢,是周武王制定的。’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也非常的美,特別的好聽。但是裏面有殺伐之氣。

爲什麼有殺伐之氣呢?是因爲武王得天下是討伐商紂王,和《韶》不一樣,和這個舜得天下是禪讓來的,堯是心甘情願的把帝位讓給他,讓他來治理天下以利萬民。

所以孔子說,在天下安定的時候,就不需要這種了,要用舜的音樂教化萬民。

第五件事,“放鄭聲”,因爲鄭聲淫。鄭聲,是鄭國的音樂,要放棄鄭國的音樂,因爲鄭國音樂屬於“淫聲”。

淫,不是指男女之事。淫,是放縱,恣肆,過度,無節制。比如淫雨綿綿的淫,是雨下得過了。音樂陶冶人的情操,要中正平和,如果哀而過悲,樂而發狂,憤而生恨,愛而生怨,都是淫聲。

《樂記》說:“世亂則禮慝(tè)而樂淫。是故其聲衰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廣則容奸,狄則思欲。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我們常說,世風日下,就會禮崩樂壞。

什麼叫禮崩樂壞,就是這裏說的“禮慝而樂淫”,慝,是奸邪。世道昏亂,禮就衰敗,樂就淫佚。

所以,樂的聲音悲哀卻不莊重,喜悅卻不安詳,散漫而不合節拍,放縱而喪失法度。緩慢的節奏中包藏着邪惡,急促的節奏則刺激慾念。

感受亂逆的氣息,滅除平和的德性,因此君子輕賤這樣的音樂。

《周官大司樂》說:“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兇聲、慢聲。”建國大業完成了,那些煽動仇恨的歌,就不要再提倡了,要走向安定祥和、和諧社會。

《禮記》說:“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

”奸邪之聲,也能感動人,則逆亂的風氣就會相應而生;逆亂的風氣成了氣候,淫樂之風就會興起。若是純正無邪之聲能感動人,則和順的風氣就會相應而生;和順的風氣表現出來,和樂之風就會興起。

音樂不僅是治國的大事,也是教育的大事。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即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成就於學樂。

現在是自由的現代社會,沒有誰禁止大家聽什麼樣的音樂。但是作爲領導者,倡導什麼樣的音樂,仍是國之大事。作爲家長,給孩子聽什麼樣的音樂;作爲個人,選擇聽什麼樣的音樂,都是要高度重視的事情。很多企業,作爲企業文化,也有企業歌曲,也要謹慎的選擇。

還是那句話,言爲心聲,你說的話其實就是你的認知,你的認知,決定你的行爲,行動產生結果。

第六件事,“遠侫人”,因爲“侫人殆”。“侫”,同“佞”,兩層意思,一是有才智,故自稱“不佞”,就是“不才”的意思;二是巧言諂媚。這裏侫人,就是有才智,特別是指有口才,特別能諂媚巴結蠱惑他人的人。這樣的人特別特別多,互聯網時代更多,因爲蠱惑人的渠道更方便了。

“侫人殆”。“殆”,同《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殆,就是完蛋。

“遠侫人”,因爲侫人會讓你完蛋,讓你滅亡。遠小人也是,大家很多人可能很自信,我不親近小人,其實不然,越是有成就的人,身邊的小人越多,我們普通人,別人巴結你幹嘛!但你有地位、有身份以後,有人會巴結你,那些說話特別好聽,特別順着你的你要當心,他有可能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裏面給大家舉一個故事,大家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第一霸齊桓公。齊桓公牛不牛逼?牛逼。他利用了管仲爲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做出了不世之偉業。但是,他的晚年卻非常悽慘,爲什麼?是因爲他用錯了人。

管仲臨死之前齊桓公問他,要用什麼人呢。管仲跟他說用誰誰誰,但是有三個人絕對不能用,哪三個人呢?分別是豎刁、易牙、開方,這三個人都是佞臣,絕對不能用。結果齊桓公沒聽進去,管仲死了以後,他繼續用這三個人,得到一個什麼結果?

在他生病的快死的時候,公子爭位,這三個人作亂,沒有人給他送飯喫,活活的餓死了。餓死了以後,屍體停了67天沒有人管,都生了蛆,蛆蟲就從窗戶爬出來了。想一想那個場面!說說易牙這個人爲什麼桓公那麼喜歡他,而管仲又特別討厭他呢?

這是因爲他太順着桓公了。齊桓公我有一天說,我好東西都喫遍了,都沒有什麼味道了。這時候易牙他回家把自己四五歲的兒子殺了,煮了肉給齊桓公喫,齊桓公一喫:哎呀,這個肉不錯,又香又嫩,太好吃了,什麼肉啊?

易牙哭着對齊桓公說:陛下,這是我兒子的肉!桓公很感動,說你對我太好了,爲了讓我換換口味,連兒子都殺了給我喫,很感動。

但是別人聽這話都不寒而慄!大家想一想,爲了討好國君,連自己親兒子都殺,虎毒尚不食子,這是什麼人啊?蛇蠍之人。

關鍵時候他能去真正的維護你嗎?他都能殺了自己的兒子來討好你,他還有人性嗎?

管仲看得很清楚,但這個齊桓公卻被迷惑了,認爲是對他好,結果死無葬身之地。

那齊桓公爲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呢?是因爲他太自信,他認爲他自己可以,誰都騙不了他。事實不然,人都有弱點。

君主爲什麼需要佞臣?因爲君主也很難,他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身邊所有人都要聽他的,可是你在朝堂上,我們中國人他又不是說唯命是從,還有像魏徵這種言官來管着你,他說話很難聽,你聽得很不舒服。

而在那個位置上是需要讚美的。像我們普通人還需要讚美呢,他們不需要讚美嗎?佞臣會說話呀,會說好話呀,聽着舒服啊!

所以君王需要佞臣,但你這個度把握不好會亡國的,你像李隆基、唐玄宗前半段開元盛世,後半段連愛妃都保不了,被逼成太上皇,就是因爲他過於享受了,所以說要想把國家治理好,需要親賢臣而遠小人。

像諸葛亮在《出師表》這邊就特別給皇帝說過:“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一點特別重要。

總而言之,今天說的這6條就是治理國家的大事。前面4條是用,用最好的,最好的歷法,用最合適的車子,不要太奢靡。戴周朝的禮帽,因爲儀式很重要,用舜的音樂,因爲它中正平和,要放棄鄭國的這個音樂,因爲它是淫聲,過分了,會擾亂人的心智。最後一條就是遠小人遠佞人,因爲他會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把這幾條弄好了,治理天下有何難哉?

這是孔子和顏回的最高級的對話,可以說倒盡了治理天下的人諸多方面,希望大家都能夠認真的聆聽並積極的思考,結合自身這些對我有什麼幫助,並且做出你的回饋。因爲我們一直強調學習不是爲了別人,是爲了切己體察,哪些我能用得上,對我有什麼幫助,我能夠有什麼教益,這纔是最最重要的。

明天早晨6點半,我們繼續學習下一章。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明天在一起學習和探討,感謝大家的聆聽,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