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 颜渊问为邦——论语解读

15.10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nìng)人。郑声淫,侫人殆。”

颜渊问治国之道,孔子回答说:“用夏朝的历法,乘殷朝的车,戴周朝的礼帽,礼乐用舜代的韶乐。放弃郑国的音乐,远离巧言谄媚的人。因为郑国的音乐太淫,而佞人太危险了。”

朱熹注解说:“颜子王佐之才。故问治天下之道。曰为邦者,谦辞。”这话很不得了,在朱熹的眼里,颜渊之才,之德,不是辅佐一下鲁君、卫君之类,而是可以辅佐周天子,治全天下,他问“为邦”,只问一国,那是谦辞,话里问的是一“邦”,心里问的是“周朝联邦”,是全天下。而孔子也知道他问的是全天下,孔子给他的回答,和答别人不一样,答得十分具体,师徒俩直接就讨论具体问题。

一共六条,条条都很重要。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亲爱的战友们,大家早上好。又到6点半了,我们还是一起继续学习论语。

按照惯例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论语卫灵公篇也就是第15篇的第9章。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子贡,这位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向孔老夫子来请教怎么样修养仁德。他不是问什么是仁,而是如何修养,如何去做到。

对于这样的真正的好问题,孔子是特别乐于回答的,看起来是非常的有哲理和学问。

他先打了个比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家都知道了吗?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想做好一个工匠,首先要把手里的家伙什儿,用的工具磨锋利了。

比如说樵夫砍柴,要把刀磨快。我们写字要有一只好笔,练武的人要有一把趁手的兵器,是一个道理。这样的话,我们干起活来才会得心应手。

以此类推,要想修养仁德怎么办呢?就是你在一个地方,首先要以弟子之礼,来侍奉国家中的贤大夫,这些有权势、有地位的好人、贤者,和他们交朋友,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国家大事的。有了榜样,他们怎么处理的,你薰陶久了,不就会了吗?

谁刚开始是有经验的呢?不都是跟别人学的吗?不都是模仿的吗?看看人家是怎么弄的,什么原则,什么立场,到底是如何去为人处事的,我们也学,不就会了吗?

另外一个,就是主动结交,当然被动也可以,不是一定要主动。但对于我们来讲,被动,我们说了不算。主动是我们可以说了算的呀!就像我们群里面,说别人联没联系你,你说了不算,但你可以主动和你认可的人交朋友呀!主动去和这些真正干事中的仁者,追求仁德的人交朋友。

这里面说的就是我们学习的途径,除了读书以外,还有一个是交友,像榜样看齐。比如说我们向非常好的老师,名师,像孔子,至圣先师来学习,对不对?

然后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我们想不进步都难啊!真的,为人之道,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置身在一个正能量的环境里面,像高人学习,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互相促进和提携,会避免懈怠,会日益精进,会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好了,一说就多,时间有点长,我们今天的内容更加重要,所以把重要的时间留给今天的重点内容。

今天要学的是论语卫灵公篇也就是第15篇的第10章。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nìng)人。郑声淫,侫人殆。”

这一段话太重要了,希望大家都认真的好好听,积极的做回馈。

先来说一说提问的人是谁呀?颜渊,就是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大弟子,孔子最为器重的衣钵传人,可惜死得早。

有的说30岁左右,有的时候是41岁,总而言之太年轻了。如果他比孔子活得长,真正继承孔子衣钵的话,那么形势还会有更大的改观。

颜渊问了什么呢?为邦,就是治国之道。

朱熹注解说:“颜子王佐之才。故问治天下之道。曰为邦者,谦辞。”

大家还记得吗?楚昭王想用孔子的时候,他的丞相子西,就问他:

你的宰辅里面有没有比颜回更厉害的?他说没有啊!就是大家都知道颜回这个人,具有宰辅之才。

就像我们说后来张居正一样,因为他有王佐之才,故问治天下之道。曰为邦者,谦辞!

为邦,这里的一个小小国家嘛,小城邦。但事实上他治的不是邦,而是国,也不是国,而是天下。

就是他不但是辅佐一个城邦,而是辅佐一个国家,比如说鲁君,鲁君还不够,他真正的才能可以辅佐周朝这样的大的王朝,能够治理天下。

孔子也认为颜回有这个能力,因此对他的回答,就不局限于说如何治理一个小城邦那么简单了,而是真正的治理国家。那治理国家有下面这6条。

孔子回答说:01.用夏朝的历法,02.乘殷朝的车,03.戴周朝的礼帽,04.礼乐用舜代的韶乐。05.放弃郑国的音乐,06.远离巧言谄媚的人。

前面4条是用什么,后面两条是不用什么,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听我一一给大家道来,语速可能比较快,内容比较多。

大家要认真听,如果你听了,可以当时回馈一下,你认为对你比较有触动的东西。

第一条就是用夏朝的历法。

我们平常我们平常说的一个人牛逼、厉害,怎么厉害呢?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通天绝地,无所不能。

第一条就是天时,天时要说就是历法,那谁最厉害呀?中国!

唯有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为什么呢?因为在夏朝,中国就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历法制度。

想一想那会儿根本就没有什么计算仪器,但就是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甚至连文字都没有,都能把历法制定的那么好,这是相当不简单的,而且大家知道吗?

夏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农历,用的什么历法呢?是太阴历,就是用月亮来作为参考标准,这是看起来五年二闰,5年有两年是闰年,而且会有闰月,但它只是阴历嘛?不是,它也是阳历,叫阴阳合历。

知道什么意思吗?

就是它有二十四节气,每15天1个节气,24个节气,还有侯,️还有气。五天为一侯,这个其实就是阳历。明面上用阴,实际上还有阳,有它来指导农业生产,文而不乱。

民国之前全部是我们阴历,民国之后开始用阳历了,共和国开始用的是阳历。

但是现在大家注意了没有?我们过年过的是什么?阴历年。一到阴历过年了,不管在哪里都要回家,家人团圆,因为我们心中一直是用的是阴历,而且历法是治国的第一件大事,因为历法代表政权,建国先定纪元,定年号,定立法,是天子的第一责任,也是第一权利。

给天下定哪一年是元年,一年多少天,每个月多少天,什么时候正月,什么时候初一,什么时候闰月,并且给各种国事、政事、农事、祭祀定日子。

比如说我们前面学习过️告朔气羊️的故事,天子于每年的冬季把第二年的历法颁布给诸侯叫告朔。

朔,这就是新月,每月初一,告诉你什么时候是正月,哪一天初一,诸侯每个月的朔日,就是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开月例会。

那为什么要用夏历呢?因为后来商朝用的历法比夏朝进行一个月,周朝又提前一个月,提前一个月以后很不方便。

所以后来汉武帝的时候,才把夏历规定为国历,就按照夏历来,哪个朝代都不用再改了,因为它最合适。

夏历的时候,正好正月初一前后立春,过年的时候,正好是春天来了,春暖花开了,一年就开始了。

所以说不是说我非得要用当下的,而是要用最好的、最合理的、最合规矩的。

历法规定了,天下大事就定下来了。

第二件事,坐殷朝的车。辂,音lù,本指大车前的横木,也指大车。

为什么要坐殷朝的车呢?因为殷朝的车,从发展上来讲,他已经非常完备了,车的功能都有了。木头制作的,上了漆而已。

到了周朝,比较奢侈,周制有五辂,玉、金、象、革、木,前面四等分别镶嵌玉器、金子、象牙、皮革。

孔子认为,木辂就可以了,车的大小规格,已经可以区别出身份大小,是否尊贵,何必还要奢侈装饰呢?

比如现在你用奔驰600做国宾车,已经可以了,不必再改装各种配置,搞得花里胡哨的。没有必要。因为过分的用好车,豪车,其实就会助长了骄奢淫逸的风气。

你上面提倡什么,老百姓就会效仿!你奢侈,底下人会变本加厉,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第三件事,服周之冕。冕,是祭祀服装的礼帽,音“免”,祭祀服装的礼帽。

带的帽子,在过去是非常讲究的,正式场合一定要带礼帽,带帽子显示重视,庄重,而且能够区分出等级来。

周朝的冕,朱熹注解说,周朝的冕,“虽华而不为靡,虽费而不及奢”,很华美,很费工费料,但又还不至于奢靡。

孔子是最重视祭祀的。他不是说文质彬彬吗,在平常坐的车上,取质,在祭祀大典的礼服上,取文。文,就是讲究。因为仪式,我们一直讲仪式感。

现在我们要结婚了,为什么要操办呢?就是要庄严的宣告,我和谁谁谁结婚了,是我对他的重视。

第四件事,“乐则《韶》舞”。这个我们一开始《八佾》篇就学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是舜帝的音乐。

孔子曾经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也就是说他沉浸在《韶》的音乐里面,完全脑子里都被韶充斥了,吃了三个月的肉,都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完全沉浸其中,进入心流状态了。

可见他对《韶》的认可,那它有什么特点呢?舜的音乐,乐音尽美,又一片祥和,全是善意,尽善尽美,听起来特别的让人心灵舒服,沉浸在其中,那种感觉是无比的美好。

周朝的音乐呢,是周武王制定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也非常的美,特别的好听。但是里面有杀伐之气。

为什么有杀伐之气呢?是因为武王得天下是讨伐商纣王,和《韶》不一样,和这个舜得天下是禅让来的,尧是心甘情愿的把帝位让给他,让他来治理天下以利万民。

所以孔子说,在天下安定的时候,就不需要这种了,要用舜的音乐教化万民。

第五件事,“放郑声”,因为郑声淫。郑声,是郑国的音乐,要放弃郑国的音乐,因为郑国音乐属于“淫声”。

淫,不是指男女之事。淫,是放纵,恣肆,过度,无节制。比如淫雨绵绵的淫,是雨下得过了。音乐陶冶人的情操,要中正平和,如果哀而过悲,乐而发狂,愤而生恨,爱而生怨,都是淫声。

《乐记》说:“世乱则礼慝(tè)而乐淫。是故其声衰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狄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我们常说,世风日下,就会礼崩乐坏。

什么叫礼崩乐坏,就是这里说的“礼慝而乐淫”,慝,是奸邪。世道昏乱,礼就衰败,乐就淫佚。

所以,乐的声音悲哀却不庄重,喜悦却不安详,散漫而不合节拍,放纵而丧失法度。缓慢的节奏中包藏着邪恶,急促的节奏则刺激欲念。

感受乱逆的气息,灭除平和的德性,因此君子轻贱这样的音乐。

《周官大司乐》说:“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建国大业完成了,那些煽动仇恨的歌,就不要再提倡了,要走向安定祥和、和谐社会。

《礼记》说:“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奸邪之声,也能感动人,则逆乱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逆乱的风气成了气候,淫乐之风就会兴起。若是纯正无邪之声能感动人,则和顺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和顺的风气表现出来,和乐之风就会兴起。

音乐不仅是治国的大事,也是教育的大事。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成就于学乐。

现在是自由的现代社会,没有谁禁止大家听什么样的音乐。但是作为领导者,倡导什么样的音乐,仍是国之大事。作为家长,给孩子听什么样的音乐;作为个人,选择听什么样的音乐,都是要高度重视的事情。很多企业,作为企业文化,也有企业歌曲,也要谨慎的选择。

还是那句话,言为心声,你说的话其实就是你的认知,你的认知,决定你的行为,行动产生结果。

第六件事,“远侫人”,因为“侫人殆”。“侫”,同“佞”,两层意思,一是有才智,故自称“不佞”,就是“不才”的意思;二是巧言谄媚。这里侫人,就是有才智,特别是指有口才,特别能谄媚巴结蛊惑他人的人。这样的人特别特别多,互联网时代更多,因为蛊惑人的渠道更方便了。

“侫人殆”。“殆”,同《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殆,就是完蛋。

“远侫人”,因为侫人会让你完蛋,让你灭亡。远小人也是,大家很多人可能很自信,我不亲近小人,其实不然,越是有成就的人,身边的小人越多,我们普通人,别人巴结你干嘛!但你有地位、有身份以后,有人会巴结你,那些说话特别好听,特别顺着你的你要当心,他有可能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里面给大家举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第一霸齐桓公。齐桓公牛不牛逼?牛逼。他利用了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做出了不世之伟业。但是,他的晚年却非常凄惨,为什么?是因为他用错了人。

管仲临死之前齐桓公问他,要用什么人呢。管仲跟他说用谁谁谁,但是有三个人绝对不能用,哪三个人呢?分别是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都是佞臣,绝对不能用。结果齐桓公没听进去,管仲死了以后,他继续用这三个人,得到一个什么结果?

在他生病的快死的时候,公子争位,这三个人作乱,没有人给他送饭吃,活活的饿死了。饿死了以后,尸体停了67天没有人管,都生了蛆,蛆虫就从窗户爬出来了。想一想那个场面!说说易牙这个人为什么桓公那么喜欢他,而管仲又特别讨厌他呢?

这是因为他太顺着桓公了。齐桓公我有一天说,我好东西都吃遍了,都没有什么味道了。这时候易牙他回家把自己四五岁的儿子杀了,煮了肉给齐桓公吃,齐桓公一吃:哎呀,这个肉不错,又香又嫩,太好吃了,什么肉啊?

易牙哭着对齐桓公说:陛下,这是我儿子的肉!桓公很感动,说你对我太好了,为了让我换换口味,连儿子都杀了给我吃,很感动。

但是别人听这话都不寒而栗!大家想一想,为了讨好国君,连自己亲儿子都杀,虎毒尚不食子,这是什么人啊?蛇蝎之人。

关键时候他能去真正的维护你吗?他都能杀了自己的儿子来讨好你,他还有人性吗?

管仲看得很清楚,但这个齐桓公却被迷惑了,认为是对他好,结果死无葬身之地。

那齐桓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是因为他太自信,他认为他自己可以,谁都骗不了他。事实不然,人都有弱点。

君主为什么需要佞臣?因为君主也很难,他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身边所有人都要听他的,可是你在朝堂上,我们中国人他又不是说唯命是从,还有像魏征这种言官来管着你,他说话很难听,你听得很不舒服。

而在那个位置上是需要赞美的。像我们普通人还需要赞美呢,他们不需要赞美吗?佞臣会说话呀,会说好话呀,听着舒服啊!

所以君王需要佞臣,但你这个度把握不好会亡国的,你像李隆基、唐玄宗前半段开元盛世,后半段连爱妃都保不了,被逼成太上皇,就是因为他过于享受了,所以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亲贤臣而远小人。

像诸葛亮在《出师表》这边就特别给皇帝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一点特别重要。

总而言之,今天说的这6条就是治理国家的大事。前面4条是用,用最好的,最好的历法,用最合适的车子,不要太奢靡。戴周朝的礼帽,因为仪式很重要,用舜的音乐,因为它中正平和,要放弃郑国的这个音乐,因为它是淫声,过分了,会扰乱人的心智。最后一条就是远小人远佞人,因为他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把这几条弄好了,治理天下有何难哉?

这是孔子和颜回的最高级的对话,可以说倒尽了治理天下的人诸多方面,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的聆听并积极的思考,结合自身这些对我有什么帮助,并且做出你的回馈。因为我们一直强调学习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切己体察,哪些我能用得上,对我有什么帮助,我能够有什么教益,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明天早晨6点半,我们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在一起学习和探讨,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