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丨家庭角色:如何從固化到流動?

上一講,我們學習了三角關係。三角關係是家庭系統運行的動力,運轉久了,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了相對固定的角色和位置。矛盾越深,這些角色就越容易固化,無法改變。怎麼打破這種固化的模式呢?這一講,我就來說說怎樣讓家庭角色流動起來。什麼是角色呢?在一部戲裏,有好人、有壞人、有英雄、有反派,這是戲劇中的角色。在現實生活中,角色的概念可以用來理解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判斷別人的角色,也決定了你自己的角色。毛主席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敵人的朋友就是我們的敵人。”什麼意思呢?如果把這句話放到人際關係裏,就是屁股決定腦袋。

角色的判斷不僅決定你會站哪一隊,還塑造了你對別人的立場、態度和情感。你對敵人的同情、親近和好感會被壓抑,而怨恨會被鼓勵和保留。相反,你對朋友的同情和親近會被放大,而怨恨就會被壓抑。久而久之,副作用就是你對某個人的情緒和感受被你們倆的角色固化了,很難改變。

固化的角色影響家庭成員互動

我曾經遇到一個家庭,父母之間有很深的矛盾。媽媽總是跟女兒傾訴自己對丈夫的委屈和不滿。女兒是在媽媽抱怨爸爸的聲音里長大的,從小就幫媽媽出頭反對爸爸。時間久了,媽媽和女兒之間的結盟就更鞏固了。

這是一種典型的孩子被三角化的關係。在這種關係裏,女兒的角色是代替爸爸,變成了媽媽情感上的伴侶。這個家庭裏,父母的關係是對立的,這種對立的角色最初也許是因爲夫妻矛盾,但卻在長久的家庭情感互動過程中逐漸鞏固了下來。女兒的角色是“媽媽盟友”和“爸爸反抗者”,直到長大以後,女兒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才說:

“現在想起來,其實爸爸對我也不錯。每次當我和弟弟鬧矛盾的時候,比如爭搶電視遙控之類,爸爸總是會站到我這一邊。有什麼好喫的,他也總是省下來給我喫。我想,他也是想接近我的。只是很長時間,我都一直看不到這一點。我沒法接受他的好,他對我的好只會讓我矛盾。只要他一天欺負我媽媽,我就一天恨他,甚至比我媽媽更恨他。”

爲什麼女兒小時候看不到爸爸的好呢?因爲她一直扮演媽媽的盟友,這個角色讓她只留意了爸爸很壞的一面,而忽略了爸爸的好。角色塑造了她的眼光和記憶,讓她沒法對爸爸有好感。

這種角色,不僅讓女兒很難親近爸爸,也讓媽媽和爸爸的親近變得困難。媽媽也不是沒有想過改變。有一次,女兒又在激烈反抗爸爸,並說了一些類似“你不是一個合格的爸爸”這樣的狠話,這時候,媽媽就站在爸爸這邊,跟爸爸一起來指責女兒不懂規矩,不知道尊重長輩。

對於夫妻來說,這是正常的。就算他們有矛盾,他們也需要一起協作來管教孩子。但這個舉動卻引起了女兒強烈的反彈。她覺得自己被媽媽背叛了,傷心地控訴說:

“誰叫她每次都說爸爸不好。明明我是幫她,她自己卻像沒事人一樣,跟着爸爸一起來指責我!”

爲什麼女兒會有被背叛的感覺呢?因爲在這個矛盾重重的家庭裏,誰和誰站在一邊,就變成了一件很嚴肅的事。如果一個人站到了另一邊,這就是背叛。

所以,成員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交往模式。久而久之,這種固定的交往模式,也固化了每個人的家庭角色,影響每個人對其他家庭成員的判斷。就算讓每個人都痛苦,也很難改變。

就像這個例子中,女兒覺得媽媽當了叛徒,把她出賣了。這也讓媽媽覺得非常內疚,所以又回到了和女兒結盟的位置,跟女兒抱怨爸爸的不好。於是,三個人就一直維持着這種不舒服的關係,無法動彈。

施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

當家庭系統出現矛盾的時候,常常會出現三個典型的角色:施害者、受害者、解救者。當一家人陷入了這樣的角色分配時,他們常常就變得很難親近,而經常會相互指責,關係也會越來越僵。

我見過一個家庭,父親在外面做生意,母親辭職在家帶孩子。孩子已經上初中了,不聽爸爸的話,總是跟學校裏的同學打架。

在諮詢室裏,這個爸爸說:“我在外面辛苦掙錢,結果妻子連孩子都管不好。我就是覺得她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太溺愛孩子了。”媽媽就在那邊不說話,默默地流淚。而兒子呢,看到爸爸說媽媽,就開始幫媽媽反擊,指責爸爸說:“你自己怎麼樣呢?你關心過我們嗎?你除了指責我們還有什麼?”

在這個例子裏,就有施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三個典型的角色。有意思的是,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判斷,會有不一樣的角色分配。

在父親看來,自己賺錢養家,所以自己是解救者。因爲媽媽沒教育好孩子,纔會讓孩子變成這樣,所以媽媽是施害者。孩子缺乏關愛,當然是受害者。

可是在媽媽看來,爸爸總是指責自己,把問題都推到自己身上,所以爸爸纔是施害者,而自己是受害者。孩子是幫自己說話的人,所以孩子是解救者。孩子也同意媽媽的想法。

角色的判斷也許來自人們以往的情感經驗,也許有一定的現實依據。但是一旦陷入了固定的角色,人們就會在指責和鬥爭中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反而還會加劇角色的固化。

比如,當爸爸指責媽媽時,他覺得自己在解決問題,卻沒想到,在媽媽和孩子眼裏,他變成了一個施害者。而媽媽用忍氣吞聲來回避問題,同樣加固了媽媽受害者的角色。這樣下去,家庭的矛盾也會不斷升級。

而在一個寬鬆的家庭環境裏,情況就有所不同,成員的角色就會有很多不同的面貌。

以我家爲例,有時候我老婆衝女兒發脾氣,我會把女兒抱到隔壁房間,並跟她說:“媽媽脾氣真大!”我們倆會一起做鬼臉。這時候我和女兒是一夥的;

當我和妻子爭論誰該洗碗時,女兒會說:“爸爸你去洗碗,媽媽最辛苦。”分桔子的時候,女兒會說:“媽媽喫大的,爸爸喫小的。”這時候女兒和媽媽是一夥的;

但更多的時候,是我和妻子作爲父母站在一起教育女兒:“不能在這裏拍球!”“快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再不聽話爸爸媽媽要揍你啦!”這時候,我和妻子是站在一起的。

在這樣輕鬆的家庭裏,成員的角色是能夠靈活流轉的。別小看了這種流動,它很重要。重要在哪裏呢?

重要在,只有能夠在不同的關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纔會體會到更多不同的自我,才能接受對他人的各種複雜情緒,也能夠更靈活地處理關係。

當我和女兒聯合起來反對媽媽時,女兒對我的愛和對媽媽的抱怨在這樣的三角關係中就被表現和接納了。反之,當她聯合媽媽來反對我時,她對我的不滿和對媽媽的愛也可以被接納了。當我和妻子一起批評她時,她作爲女兒的一面也被接納了。

當角色不斷流動時,女兒在每種關係中情緒會體驗得更充分。這種情緒體驗得越充分,她也就越能把很多矛盾和複雜的情感整合在一起,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她就更能接納自己。

那麼,該怎麼從固化的家庭角色中解脫出來,讓角色在成員之間產生流動呢?有兩個原則至關重要。

首先,要有角色意識。要想一想,家裏的角色是怎麼形成的?這個角色如何影響了家庭成員的溝通?如何影響了他們對彼此的看法和互動模式?如果陷入了施害者、受害者、解救者的角色中,要能跟家人挑明:彼此不是敵人,也不想站在誰的對立面。討論每個人的角色,也許會比討論表面的矛盾更重要。

其次,重新迴歸夫妻和父母的角色。有時候因爲家庭運轉的小劇本,讓人忘了夫妻和父母本身就是同一種角色,這種角色規定了兩個人應該站在一起,去共同解決家庭的問題。關於這一點,我們下節課還會再講。


 劃重點

1.當家庭系統出現矛盾的時候,常常會出現三個典型的角色:施害者、受害者、解救者。

 2.一旦陷入了固定的角色,人們就會在指責和鬥爭中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反而還會加劇角色的固化。

 3.只有能夠在不同的關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纔會體會到更多不同的自我,才能接受對他人的各種複雜情緒,也能夠更靈活地處理關係。

思考題

在你的家庭裏,每個人有沒有相對固定的角色?這個角色如何影響了你們的互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交流。

在我的家庭中系統中,也會有各種角色。但還好沒有什麼受害者、解救者、施害者。老公是慈父,我是嚴母亦是她和她爸爸的潤滑劑,我們視頻的時候,她會告訴我哪天他不乖,爸爸教育了她,就是偶爾下手有點,她只是偷偷告訴我,讓我不要讓爸爸知道。有時候,孩子又是潤滑劑,她會讓爸爸多和我視頻,說這樣感情纔好之類的。感覺我們家沒有太固定的角色,是可以在不同的場景中轉變角色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