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取经 第6章我们不会被骗第2次 第7章时间真美好 第8章火箭人 第9章艺术爱好者 第十章教练让我参加 第11章经济学的天空

工作室从昨天开始计划要来一次线上读书交流活动。弹指一挥间,共读的第2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拿到手中已经两三个月了,竟然还没有彻头彻尾的通读够一遍,着实惭愧。

静下心来细细考究,原因可能有二。

一,这本书是外文书翻译过来的,中西方的语言运用习惯,教育理念或者翻译者的文字风格,都会影响读书的体验。

二,我平日里听书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看的纸质书。况且即使是读纸质书,我很有可能同时开启了两三本乃至三四本的齐读模式,办公室(宿舍)里一两本,家里一两本,而读哪一本又随意性太大,缺少规划,经常是抄起哪一本就看哪一本。

也许是以上两个原因,这本书到目前我还有一小部分不曾读完。

还有一个隐性的原因,我对比较膜拜的大家(名师)的书,很少是快餐式的阅读,要么是以膜拜的心态,一点一点的啃读,要么是因为个人知识积淀不够,只能一点点的蚕食着来读。

所以我读书是以慢读为主。

以下是对这本书中的6~11章的慢读记录,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些许感悟。

第6章我们不会被骗第2次

如何学习?

第56号教室班训中有一条: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

他们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特定测验,雷夫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要有效练习,不要浪费时间。

他教会学生怎么读比读多少更重要。

比如说他会教会孩子们在头一天花时间讨论当天晚上应该怎么准备考试,用什么态度来做准备,这才是让孩子们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而且每一个孩子知道自己的起点在哪里,自己的薄弱点在哪里,有针对性的复习。

在这种练习下,孩子们明明白白的知道读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他们为此做好了准备并且心情放松,自然在考场上也会有出色的表现。

雷夫老师会反复的向学生们灌输这样的概念:

测试就像温度计,只是一项测量工具,如此而已,当然测的不是温度,而是孩子对某项知识或技能的理解。

比如孩子某一次数学没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难道他的未来就完蛋啦?难道第二天太阳就不会升起了?

要让孩子知道孩子们了解,一次没考好,并不代表的时间末日,老师还是会爱他们的,爸妈也还是爱他们的,如果学生在某次小测试中表现不佳,只代表着一件事:他暂时还不了解这个技巧,老师很愿意再为他讲解一次。老师不会因为某一次测试的分数而生孩子们的气,身为大人的我们,必须努力的帮助孩子们安全度过分数上的陷阱。

所以父母和老师必须牢记的是,绝对不可以拿某个学生的测试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这样开发每一位学生的特质,尽可能让他成为一个特别的个体,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一个工具,一种标签,一个符号。

读到这一块,我明白,原来东西方教育有相同的陷阱——家长和老师过分的关注孩子们一时或一次的成绩,却忘了成绩的一时得失对于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来说,实在是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另外一本《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书中也说到: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还经常犯一个逻辑错误,叫滑坡谬误。就是认为孩子犯了一个错误以后,假设不去制止他,他就一定会犯另外一个更大的错误。作者沈奕斐形象地把这个逻辑称之为多米诺骨牌逻辑。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会那么紧张,是因为他那个小小的错误让我们觉得第一张牌倒下以后,会推动第二张牌,会推动第三张牌,他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大。

瞧,我们都自觉不自觉的掉到了分数的陷阱里面,书读多了就会自己爬上来,面对学生(孩子)忽高忽低的分数,淡定一点,唯有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稳住了、淡定了,孩子才能在求学路上走得更平稳一些。

另外孩子们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当然这道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学生不能只回答出正确答案的选项,还必须解释为什么要选这个,最好还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不选其他选项,这就是让学生们知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此训练,可以敦促孩子们多多运用批判性思维,要求他们为自己在课堂上所说的答案提供更合理的解释,这样他们对知识的解读是全面的、融会贯通的。

第7章时间真美好

雷夫老师能在自然课上带着孩子们在空白地图上标出至少150个国家,这样等到学年结束的时候,孩子们谈到美国的历史也能滔滔不绝。

试想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真的缺少这样实实在在的应用性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我们只是在课堂上教孩子们一些书本里静止的、死的知识。

无怪乎孩子们越来越觉得课堂是如此的沉闷和乏味,我们压根没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让孩子们燃起来、嗨起来,没有唤醒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嘛。

雷夫老师还把电影作为学习的延伸,因为电影是一项帮助学生们喜爱和了解历史的有利工具。

尤其是对儿童而言,优质的纪录片,能洗涤心灵,增长见识并树立成功的典范。

关于这一点,魏书生老师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提到了制作座右铭——在座右铭上写上自己最崇拜的人物做榜样,其实可以通过纪录片来查找、发现孩子们最敬重的人物,作为自己做人或者学习的楷模。

第8章火箭人

雷夫老师特别看重自然课对孩子们学习动力的培养,兴趣点的点燃特别重要。

如在自然课上,孩子们学着制作飞机,其他来参观的老师明显的看到孩子们制作中有种种的不合适或错误,就忍不住想要提出来,甚至急着越俎代庖,但是雷夫老师很淡定,并且提醒外来的老师不要包办,让孩子们自己找出火箭飞不起来的原因,甚至回到教室之后再好好想想,这不正是科学家们一天到晚做的事情吗?

是啊,“失败”是由身为教师的我们自行认为的,在56号教室里,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所以做老师的一定要及时的养成闭嘴的习惯,让孩子们自己摸索,别忘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探索新知的主人。

第9章艺术爱好者

像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育”中不断的用艺术活动来团结一大波孩子一样,雷夫老师在他的56号教室里同样也注重艺术对孩子们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

艺术最美的地方是追求完美,但永远无法企及,因为追寻的过程就是一切。接触到艺术教育的孩子,所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

比如让孩子们学着用剪纸贴画,制作面具,做自画像。仿照知名艺术家的主题和风格进行绘画,做线绳艺术等等。

至于具体操作中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可以根据所在学校所在年级的不同情况来随机调整,这其实就是校本课程的魅力所在。

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感到愉快,会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一点上。而且学生能在做的过程中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既能创造友谊也能创造出更好的作业成绩,同时还学会了规划,展现出耐心和毅力,进而学着努力追求卓越,彼此分享,这就是艺术引领孩子们以超乎想象的方式成长的魅力所在。

不论是同学与同学之间,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艺术这个桥梁愈发稳固、牢不可破,而且这份联结还能鼓励孩子们有更好的表现,学习更认真,更快乐。

技术原来也有“让孩子们懂得找出错误加以改正并继续前进的”特殊作用呢。

第十章教练让我参加

很多时候,我们做大人的尤其是做老师的往往忽略了体育在孩子们学习中成长里所起的重要作用。

操场上很少见到孩子们满天满地跑的场景,有些班级根本不上体育课,有些班级则因为全班表现不佳受到处罚,或者因为某个学生表现不好导致全班不能去上体育课。

其实,体育可以使孩子们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毕竟脱离了教室,孩子在操场上能更好的展现出平时老师很难发现的优势和潜质。

不管孩子们想要精通的技能是什么,都必须先学会在没有老师陪伴和指导下自行练习,反复练习运动技巧就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因为运动的优点之一是让孩子们跟自己以往的表现相比,学生要学会为自己练习而不是为老师练习,这其实也是在教室里学习的真谛。

操场上进行体育运动时,体育项目是需要记录数据的,这有助于孩子们设定目标和目的,而这两样东西对他们人生的每个领域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11章经济学的天空

雷夫老师脑洞大开,让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就申请一份工作,然后用存钱来支付课桌椅的费用,班级各项活动的费用。在一天天的学校活动中,把班级的各项事物当做一个大“银行”,慢慢的学会规划,你会如何“挣钱”?如何“花钱”?就是在这样看似与纯粹的学习无关的边缘化活动中,孩子们的经济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发展、拓展提升、创新能力等等都得到了长足的锻炼。

这个板块的内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同时在国内的许多大家名师的作品中,甚至身边的优秀的班主任也都这样做过。

啃读还在继续中。一边啃读,一边尝试落实,让自己的教学生涯因为有了智慧的加持,插上阅读和写作的双翼,慢慢腾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