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空心病的孩子

疫情期间,协助几位大学生做心理调整。一位985,一位一本,一位职业大专,一位定向委培。这几位大学生,都说爱父母,都倾诉了一堆父母的不是,说出来许多父母给予自己的伤害。都觉得自己活得很孤独,不被理解。都在凌晨2:00不睡觉,都在上午9:00不起床。他们都看过一些热销心理学书籍。他们都喜欢打游戏,都不愿意为结婚谈恋爱。


通过咨询交流了解到,985男生同性恋,他准备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不想他的恋爱对象爱上了一位年长的成功女士。他要死要活,折腾得父母灵魂出窍。经过数次咨询调整,他放弃自杀念头。面对现实时,却发现他的现实就是不现实,就连他的同性爱情也只是他的一种想象的情感寄托,除却热闹,他的内心空虚又寂寞。


定培女生追星,一直想当网红,参加各种秀的选拔,都没有露脸入围,总说父母不爱自己,不给自己铺路,她认为自己命不好,多次自残。经过心理调整,女生不再自残,却是一片迷茫,不知为何学习,为何生活,不知未来为何物。

 一本男生对两性情趣用品着迷,节假日打工加上省吃俭用,买了一个娃娃,见到他时,他双目呆滞,直言看到杨姓女明星和苍井空,说她们都是他的女友。心理调整中,同时给他用了中医食疗和运动训练。一个月后,神志清醒,后续巩固了两个月,我认为他有空心病,不适合回学校上课,应该去打工,自食其力。他父母坚决要他回去上课。回学校上课,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就又闹起来,再次休学,到底打工去了,边打工边和我做心理调整。


大专男生只喜欢游戏,一直希望能参加电竞比赛,或者做游戏直播挣钱。在大学期间,一直去网吧组队开黑。同时,他也练号出售和有偿陪玩,前后挣过两万多块钱。大二时,父母被辅导员通知到学校,父母看到儿子目光呆滞,表情麻木,脸色乌黄,举止类似木僵。带着看精神科医生,直接诊断为精神分裂。他的咨询比较难做,三个月后才见起色,见到起色后,什么想法都没有,问未来,一脸茫然。


四位大学生,表面上,各有各的问题。化解掉了表面问题,露出下面的空心病。不解决空心病问题,他们的学业都无以为继,他们的心理问题就得不到实质的解决。他们不是没有未来,而是不去思考未来。他们不是找不到方向,而是根本就不要方向。他们脚踩西瓜皮,滑到到那里是那里。


心理咨询的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很多时候,学习到的所谓心理学知识不但不能修复亲密关系,反而制造了家庭人际焦虑,分裂了家庭人际。一个连家人都不能融合的人,在血缘里找尽伤害的人,他说他心理很平静,他很幸福,你信,鬼也信,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事实,我不信,实在没法信啊!


当下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多数在动手创新方面,在吃苦受累的毅力方面,远不如父母那一代,更别提超越。但是,在强调自我感受性和自我存在感上,他们能把父辈甩几条街。他们在外面一方面讲公德,看上去彬彬有礼,人畜无害;一方面在家里凸显个人主义,渴望被包容宠爱,害怕孤独,住在父母提供的房子里,吃着父母喝着父母,却与父母不相往来,与同龄格格不入。许多孩子在家里强调个人隐私空间,不允许父母随意进出自己的房间,他们依赖父母的供给,却又怨恨父母不能如他们所愿那般,满足他们的愿望。这是孩子们本来的样子吗?不是,是当下的时风世风如此。


当下,不少孩子和关系亲密的人一起,不是有亲密关系心有所依,而是总觉得在亲密关系里受伤,怨恨满腹。他们没有伦理道德,他们批判反对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制约,向往绝对自由民主。甚至有的孩子内心充满怨恨,有毁灭的恶念,只是碍于某些原因,还能自我控制,没有爆发。


心理咨询与人教授心理学知识,或者与人探讨某一方向深层的心理动机,化解心理问题,消解心理障碍,提升心理适应性,增强心理对生活的幸福感受。所有心理咨询中的那些理论知识,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某些特定的案例中,是适用的。

但是,有些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却在普及中派生出极端的社会现象。比如:如原生家庭决定论,幼年创伤论,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论,唯爱情论,自由论,唯成功论,唯实用享乐主义论,唯活在当下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论,助力夫妻离异,婚外情纯爱情有理,等等。等等。在这些理论推动下,制造出家庭教育焦虑、推动家庭人际焦虑,导致亲子关系冷漠,喊出“天下父母皆祸害的惊世骇俗口号”;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谁也不能否认,教育对孩子的塑造也是有目共睹的,夫妻没有感情,家庭氛围同样会伤害孩子,婚姻关系难以维系。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理论走向极端,面对这些理论走向极端的现象,我们又如何纠正呢?


文化多元化,各自撰文宣传自家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在亲子教育上,一面高举爱孩子大旗,一面行父母分离破家之举,殊不知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一个父母和睦的家么?大家都知道。奋力推动父母无条件爱孩子,鼓吹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殊不知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是一代又一代的后浪推前浪的创新奋斗的结果么?大家也都知道。

 将孩子的生活幸福感受框在父母所给予的爱和自由里,等于抹杀孩子的能动性与创新精神。一旦孩子出问题,都是父母保障不力,这个社会社会如何进步呢?而空心病,不就是孩子躺在父母的保障里,前无自己的奋斗目标,后无生活的虎狼之患,左右没有同伴的加持力,横竖不过是淫淫享受生活之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孩子无心可立,不产生空心病,也就奇了怪了。


生活之乐习以为常,乐了还求再乐,多求再求,只能从刺激感官走起,进入旁门左道,淫淫靡靡了。所以,本文开头的四个案例,985男生的同性恋,一本男生的情趣用品迷恋,定培女生想当网红,职专学生的游戏沉溺,都是空心青年为自己找的生活填充内容。


人们总说一代比一代好,在当下的社会认知中,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因为我们看到那么多有空心病的孩子,而且,这些孩子最容易被发现的地方,是高等学府和那些政府公务员岗位。他们会设置出一种随意佛系的生活,或者设置出很精致似乎品味高雅的生活。恰恰是这些生活,让我们看到他们掩藏不住的空悸无聊。但是,孩子们的空心一旦被填实,他们的创造能力和革新的活力,立即就飞出新的高度,让父辈们惊讶不已!


倘若不去启发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给孩子们重新竖起符合时代发展的理想与目标,把创新的能力和修养目标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充实他们的内心,真的不知道如何消除空心病。具体如何把创新能力和修养目标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让我们的孩子欣然接受,乐于此道,则是我们在后面的日子里,一起探讨交流的重要内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