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晚上读了一本书,被书中的一段话所震撼到:

书里的内容是这样写道的:  为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他人的心情?实际上目前我们还不能够完全解释人类为什么具备特别能理解对方的心情,这样的共情能力,如果每个人都是无法取代的个体,那么我们就自燃无法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所以不管一个人多么爱对方,也会因为不懂对方的心情而痛苦,父母无法明白孩子的心情,同样孩子也不明白父母的感受,自我与其他人都不同,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自己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是特别的。 

于是这一段话让我思考了很久,我在想平时我们说看一个人是不是能够有好的人缘,要看对方是不是有足够的共情能力。

那么我们平时对朋友的劝说,对家人的关心是不是真的能够给对方带来安慰呢?

事实上夸大的共情也许也会伤害人。

比如今天和我妈妈视频,她就和我说,有的时候,对她们的过度关心,反而会让她感到负担。

在我们这一生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种被“善意”伤到的经历,为什么这种“善意”会让我们如此难以接受?是我们太过于敏感了么?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经有过许多纠结,直到读到《为何善意也会伤人》这本书,才终于从内心坦然接受,善意它在某些时候就是伤人的利器。


这本书的作者是堀内进之介,日本著名政治社会学者、社会学博士,多年从事日本社会心理研究,对该领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堀内进之介从“自以为是的善”和“别有用心的善”两方面着手,结合实际情境以及心理学相关知识,让人明白为什么来自外界的善意会伤人,同时,堀内进之介在书中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插图,紧紧锁住读者目光,引发共鸣。

有人说,善意会伤人是因为我们不够理智,所以只要将理智和感性做好平衡,自然也就会降低善意伤人的概率,但是要做到这个平衡,对于个人的意志力要求是特别严格的,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在现实中,我们总是会在感性和理性的天秤中纠结,不知道如何抉择,无论最后选择的是什么,我们都会后悔不已。

为什么每个人都习惯用自己以为的善意去评判别人呢?在书中作者说:“乍一看,抨击他人是为了指出“恶之所在”,但实际上其攻击行为早就超出了善恶的范畴,攻击他人这件事本身就成了快感的来源。”

究竟为什么抨击他人可以得到快感呢?  因为人类是群体生活,不是一个个的独立存在,我们不允许那些在集体生活中不尽义务只享受权益的人存在,也不允许集体生活中有破坏规则的人,否则人类共同体将无法存续下去。  所以书中说:“我们在构建互相合作的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能够敏锐地察觉背叛者的认知能力。从构建协调合作型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掌握了迅速发现“搭便车者”的能力,并且习得了难以容忍“搭便车者”的情感。也许是为了方便这样的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在攻击他人的过程中会产生快感。所以,攻击这种行为本身与快感相连并非偶然。”

基于以上的理论,我们该从中汲取教训,做一个不被善意支配的人,懂得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尤其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我们的所谓善意更容易转化为行动。这远远比“洗脑”或精神控制更加可怕。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自己受善意的支配呢?  如何摆脱善意的支配  我们常备善意支配的行为有哪些呢?比如我们浏览一款APP,你今天心血来潮,看的是这事实热点方面的内容,明天受朋友的影响又看了影视资讯方面的内容,后天受领导的数落,又看了管理方面的内容,而系统随后几天给你推送的都是这些内容,时间长了就产生了认知局限。  而现在很多APP已经开始根据你的浏览喜好,不断进行优化,不怀好意者甚至还让这些功能替自己赚钱,做出危害人类的事。  书中说,来自系统的“善意支配”已经逐渐超越了日常与非日常的边界,在我们还没有产生意图之前,就已经精准预测了我们的选择偏好。  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自己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被科技的进步所累。

更不要过分适应外界,做出判断时多思考,有的时候我们是有选择的,不要被大脑里的系统所支配。  其次,我们还要多读书,多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知力,这样我们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感情的感性欺骗,也不被理性的逻辑所左右,保持内心的一份和谐与安宁,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乐园。  最后,要避免被惯性思维所蒙蔽,学习如何消除自身的思维定式,从而多面全面的看待问题。把握好共情的边界,关爱的边界,给别人留点自由的空间。 

勇敢做出改变  要做到不被善意支配,需要从内而外去改变。可是改变实在太难了,因为我们总是试图改变别人,试图改变周围的环境,事实上改变自己才是最难的。 

正如书中所说,保持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很难做到,做到不过分的共情也挺难,做到不自我欺骗,不掩耳盗铃也很难,做到不依赖别人同样很难。  但是我们会因为这些都很难就不去行动了吗?不,我们要行动起来,我们要用热忱打败奥特曼小怪兽!  我们要合理支配自己的善意,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把握好善意的边界和限度,真正理性的认识自我和关照他人,在那些根本停不下来的自以为是的“善”勇敢的说不,对别有用心的“善”主动远离,做一个有分寸感的善良之人。

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