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系列】《論語》公治長篇

自《論語》里仁篇後,都是以視頻的方式展現的,在簡書無法上傳視頻,大家可以去《自己把握的人生》公衆號觀看與閱讀

1、公治長:可妻也

1、公治長的能力:解百禽之語

1、爲什麼進過監獄的人能夠成爲孔聖的女婿。

①、被社會、國家誤解,深居縲紲

②、合理的安排其自身的天賦能力,供給國家、世界、社會以正面的用處。

不因社會、國家的片面理解而去決斷一個人的存在意義——人必須遵守做人的原則,這個不管在什麼時代,年代都是必須做到的事情。

2、南容:以其兄之子妻之

世道清明時,出仕;世道昏暗時,入俗。

看透一切:世道——清明/昏暗

首先看透的是:世道,隨之做出正確選擇。

3、子賤:斯焉取斯

社會(身份)道德和人爲(身份)道德

人的第一身份是人×

人的第二~N身份是社會身份√。

求己,不求人(社會、國家、世界)

4、子貢:胡連也

君子不器:君子不像器皿一樣,有所限制。

君子:博學

朝夕。

器皿:無限放大——宇宙

孔子:如果是真正的君子,通過向孔子學習之後,自己去悟得關於天地、宇宙等的事情。

器皿:從盛飯的器皿當中延伸到整個承載人類、天地、地球的最大的器皿——宇宙。再縮放到人類的維度,我們會看到人類所能夠學的東西是無窮無盡的,在擁有了向孔子學得的人類的相關知識基礎後,每個人都有能力去學習到屬於自己的認知範圍內的天地、宇宙。

器皿→宇宙→天地→孔子所教授的東西→再在基礎上認知天地、宇宙

【穿】:(5.13)

其實來說,儒家思想是最貼近於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能給其弟子的是天地、地球的真理(認知天地、宇宙的基礎),而之上、之後的事情,需要弟子自我去完善。

(巴別塔):

回到君子不器:如果孔子真正意義上把人性、天道給自己的學生說的非常清楚而且易懂的話,也許每個人都是器皿。

不僅體現了一種作爲弟子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狀態、

更體現出師者的拋磚引玉的教學手法。

君子不器——1、弟子;2、老師

5、冉雍:仁德與口才(古今異義(口才——巧舌如簧))

雍也仁而不佞→雍也佞而不仁

孔子不喜佞而好仁

口才不可取,仁德是終生的。

孔子所厭惡之人的性格或者能力是冉雍沒有的,換句話說,冉雍是值得孔子好好培養的對象。

志同道合者,就是說一個人的缺陷、過失不足以讓他被周遭的人所唾棄即可。

自修:要規避一定的我們人類社會上本就不被看好的習慣。

佞是必須改掉的習慣。巧舌如簧多了,人就不真誠了。

不符合君子之道的事情,不能做,因爲這個可能違背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6、漆雕開:子悅。

7、仲由:無所取材。

1、成材——壽終就寢,善終。

2、跟隨聖賢、君子學習,我們說先要好好的養成爲人的原則與習慣。

勸誡大家:找到自己身上的人性定時炸彈,然後經過合理的認知以及處理,約束這樣的定時炸彈,至少使得定時炸彈不會在某一刻被動引爆。

8、公西子華:不知其仁也(5.5)。

①、子路:治理軍事。

②、冉求:擔任家臣。

③、公西子華:接待賓客。

(1)、不知其仁也。

5.8與5.5相反相成

不知其仁也

1、能力與仁德並不完全相符。一個人有其自身的能力不代表他就是仁德之人;一個人只要有仁德,培養出屬於他自己的能力,只是時間的問題。

仁德→做人的基礎—以人的身份

能力→在以人的身份狀態基礎上所擁有的

老師、醫生

可能有師德、可能有醫德

但是否有人德並不知道,所以觀察其由能力產生的仁德並不能作爲唯一甄別其人格、品德的標準。唯一甄別的方式方法,是通過他人的人德來辨別。

社會之德和人類道德,一者在社會面前;另者在社會背後,若前者光耀無比,後者陰暗無比,那麼總有一天後者會顛覆前者的存在,使得其自身無所容處。人類道德是社會之德的基礎和前提。

人德與社德的不統一

現在社會,人德是基本上看不到的,一種本身就沒有仁德,一種把自己的仁德隱藏的很好。

9、子貢:吾與汝弗如也

10、宰予:聽其言(社德)而觀其行(人德)

聽其言、觀其行,曉其心(人德)

一開始:聽其言而信其行

後來(宰予):聽其言而觀其行

現在:聽其言、觀其行而曉其心(如果不曉其心,在如今可能會碰到很多人面獸心的人)

現實:言行可以完全背離一個人做人的原則和準則。

老師、醫生

老師:言語——需要符合社會仁德標準,所以很多話看似冠冕堂皇,人模鬼樣。行爲——符合老師身份。人德——炸裂,他並不是一個人(他不以人類的身份作爲處世的基礎與原則)

本性(人類)×/本性(狼子野心)√

時代的言行要求不符合儒家(人德)思想的標準。

言行符合資本思想的標準。

心靈→思想→言行→由世代,風氣來把控

如今:保護好自己的本性即可。

好奇:在迷世→亂世當中的人的內心真實想法

11、申棖:焉得剛(不爲身體,而爲意志、精神、尊嚴上的剛強)

你有所求,則對他人有所求,如此,何爲剛強。

無慾無求,終爲剛

你對他人有求,那麼他人必定對你亦有求,且他求對己求可能更過分,然後做出違背仁德的事情。

欲求:一切的欲求

主觀欲,客觀引

申棖:用自己的剛(體徵、特徵)去實現自己的欲(外求)。

孔子:用剛去限制自己的欲

佛家:

五識:眼耳鼻舌身(與生俱來)

五感:色聲香味觸(由前者來)

五欲:貪嗔癡慢疑

三法:斷舍離

性論:性本空

一種觀點

不是很恰當的例子: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偷:一時的

惦記:一世的

慾望:離開充滿着誘惑的環境

儒家(性本善):用自己的五識、五感去限制、控制自己的五欲,從而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中庸狀態。

我們來控制慾望,而不是被慾望控制。

孔子:用所有自己的體徵、特徵去控制自己內心的慾望,從而達到修心、修行的狀態

剛強不屈(重點詞在於不屈)

剛強:區別

反求諸己:實現內求,即爲無欲則剛;實現外求,則爲實現慾望

當自己的品格成爲被他人利用的方式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內收。

12、子貢:非爾所及也

【聯】:如今有很多人用慾望在控制別人,不僅用慾望控制了自己,還用慾望控制別人(錢權名利色,而且還以此大行其道)。

11+12:真正意義上的人道,應該怎麼走,也是不言而喻的了吧?

每個人都能夠反求諸己,如此,這個社會、國家、世界也就不需要所謂的領導人或者管理人。

用信仰帶領人類前行。而不是用人類帶領人類前行。

人是羣居的個體

13、子貢:×

對於天道、人道、世界、地球、宇宙的事情,都是弟子、後代自己的事情,孔子只是給予以堅實的人文基礎。

擁有了堅實的做人原則與標準之後,成長、成熟的歷程當中可以自行摸索、前行與感知,但是,如若日後遇到的環境過於顛覆,那麼還是依舊回到學習做人原則與標準時期的環境較好。

14、子路:唯恐有聞

四教(胎教、家教、師教、社教)

節點(出生、學齡、社會、家庭)

定型期:定型期之前需要學習各種構築基礎人性的東西。

定型期之後,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去在社會上立足。

人生節點。

人類自身的德行也就一步一步的完善

處世的態度是能夠構築起一個完善的人格、品德。

堅實的做人原則以及人文基礎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15、子貢: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主動、正確、一切)

博學

【5.28】

15+28:

1、博學

2、活到老、學到老的狀態

爲什麼要博學?

1、找到人生的真諦(答案)

爲人民請命的東西:延續至今,合理的傳承下來的東西(古籍:東哲、西哲等)

2、知識面的寬廣能讓自己更好的去理解世代、時代的變遷。

就算你看透了這個世道,但是你無法理解,還是矇在鼓裏,渾渾噩噩。

很多人發現自己在現時很迷茫。

迷茫:

1、你在看透。

2、你無法理解。

怎麼樣的人不迷茫?

1、看透+理解。

2、不看透+不理解=隨波逐流+同流合污

怎樣的人迷茫?

看透了,卻無法理解。

你有了選擇或者你有了看法,但是你做不了決定

既然理解並知道了,那麼就要去主動的做正確的事情——扛起華夏民族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文化大弘揚。

3、解決問題的時候,有多一種方法

方法是A。就有A趣解決這個問題

方法A(由這個知識點擴充)我們所能夠延伸出去的東西。

方法A:看透+理解

真正的方法不是在看透,而是在理解。

4、每一個知識點都是讓自己提升的踏腳石。

每個知識點,現如今都像拼圖的碎片一樣,散落在世界各地,只有在這些拼圖碎片最終被真正拼合的時候,人類才能真正的昇華與進化,我想在我這年代,也是沒這個可能了。

5、不同的知識點相互結合之後,能夠誕生出更實用、更方便的道理。

1+1=2(5.9:回也聞一以知十1+1>2)

16、子產:君子之道四焉

①、行爲莊重謙遜

②、侍奉君主恭敬有禮

③、養護民衆擁有恩惠:養護自己(生活)

④、役使民衆合乎道理:役使自己(日常)

17、久而敬之

1、表裏合一:職業道德與人德相符。

2、自我完善:

真正的教育其實早就開始,早就結束了

18、何如其知也

真正意義上的守護一種東西,到了一種境界時,是不能讓別人說三道四的。

不要糟蹋、束之高閣,讓你守護的東西名存實亡。

我以我自己的方式去守護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一的諸子思想。然後這樣的方式,定然不會辜負他們所出現過在我們歷史長河中爲人類做出無比貢獻的狀態。

這種不辜負的心態:是油然而生。

你可以把你自己守護的東西,看做是你的希望,夢想,如此,你就不會和這個世道去計較什麼了。

我們所守護的東西,可能一出生到之後就有,世道的變遷還是有一定時間的,那麼,你的夢想與希望本就在你的過去那時你所守護的東西,那麼,你有責任去延續他們。

19、子張:忠矣,清矣。

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豁達、通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爲自己做事,而爲自己的社會身份貢獻

當你做的事和社會、國家有關的時候,你就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個人利益了,哪怕你將要失去爲社會、國家做事的資格的時候,你也得好好的與之後的接替你的人銜接好你的社會工作。

忠可以是社會身份下一個人的品德,但是在這樣的品德當中,我們是無法直接看到人的基礎品德的,仁——人的以人最基礎身份獲得的品德

陳文子:清高的人

社會身份下擁有的清高的品德。

“仁”

外觀品德是無法直接確定其自身的符合人類身份的品德的。

社(社會身份)德→仁(人【人類身份】)德

此兩者是沒有直接聯繫的。

辯證:有社德的人不一定有仁德(人德);有仁德的人是可以去培養社德的人,但是有仁德的人不一定願意在如今的世道下去培養自身的社德。

世道清明(社德=仁德:放心的去生活)→不太清明(社德開始<仁德: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開始灰暗(社德逐漸<仁德:往回走)

繼續灰暗(社德扭曲<仁德:深入淺出)

世道迷世(社德崩塌<仁德:韜光養晦)

世道迷世→亂世(社德≠仁德:獨善其身)

社會風氣:每個人的人德(或有或無)→走上社會→N個人德所組成的社德(風氣)

盛世、迷世、亂世:人德(四教:胎教、家教、師教、社教)→社德→社會風氣→人類的基礎道德。

創造(主宰)亂世的並不是真正的人類。

真正的人類只會適配於盛世長河,擁有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

在自我完善仁德的同時,保留(保存自身真正意義上的仁德——人類)

20、再,斯可以。

三思而後行。

在你選擇要做這件事的時候,你已經想過一遍了——要做還是不要做

思考第一遍:要還是不要喫飯。

第二遍:喫什麼。

第三遍:怎麼喫。

第四遍:……

短暫性選擇

行——是做出來的

2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大智若愚

相反相成

1、我們說世道大好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怎麼做,做什麼。

2、世道灰暗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怎麼做了。

☆:世道大好的時候和世道灰暗的時候,什麼東西是不變的,永恆不變的,那麼,你所有的事情,不管是盛世當中也好,還是亂世當中也好,跟着這個不變的東西去做,一定不僅有事情做,而且還能夠讓自己活得更好。

永恆不變:人格、心性、品德、原則、底線。

聰明愚笨和盛世亂世一樣,都是客觀的東西

22、不知所以裁之

欣慰、欣喜、安然自得

23、×

24、乞諸其鄰而與之——或乞醯焉

借花獻佛

25、丘亦恥之

①、花言巧語、容色僞善、過度恭順;

②、內心怨恨,表面卻友善。

首先:各項詞語都是不能學習的。

其次:要規避擁有這些不良嗜好的人。

再者:若是有幸不接觸最好不要接觸。

辯證:完全意義上只有糟粕的東西,我們還得去分出一點精華來(不可取)。

取、去:取爲大,去爲小的時候,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並不是一個石頭裏找金子的人。

我是一個金子裏找鑽石的人。

表裏不一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①、顏淵:願無伐善,無施勞(不自恃)。

②、子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樂於分享)。

③、孔子:安逸、信任、懷念。

安逸、信任、懷念:人生的不同年齡期的狀態

安逸:小時候。

信任:長大後。

懷念:老年了。

不同時期,對周圍的人的自我身份的扮演。

老年的成功奠定在幼時與長大後的階段。

1、對社會、世界、年輕人的下一代做出過偉大而不朽的功績。

小時候有正確而又穩定的理想與目標

長大後勤勤懇懇、着着實實的去朝着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奮發前行。

老年的時候繼續自己的夢想,因爲閱歷、知識面等等,使得自己的目標更加的明確。

完全意義上在同時期去看這句話。

老者(父子輩)

老者(他人)→少者(自己)

朋友(自己)→朋友(自己)

少者(他人)→老者(自己)→老者(他人)

1、自己的人生歷程,由自己來掌控:每個年齡段有每個年齡段必須去達到的標準。

①、自己在幼年時,使得老人得到安逸

②、自己在年長時,使得朋友信任自己(互相相信)——公信力

③、自己在年老時,使得少者得到和諧

2、檢驗自己人生歷程以及對少者的教育狀態。

3、人生階段的外在目標其實是對自己的人格、品德的考驗與勸諫(你無法讓老人得到安逸的時候,無法讓朋友獲取信任的時候,你無法使得年輕人來懷念你的時候,你要思考一下你的做法是否正確了)。看似都是爲了別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但是事實是隻有做好了自己以及共享、分享好了做人的原則、道理、準則之類等等,才能夠達到的狀態。

4、你可以從中看出世道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

5、就算世道比之前更加的惡劣,但是自己也至少要學着孔子去勉強或者拼命的去達到十二個字的要求或者是目標。

孔子想要爲後世子孫所遺留下來的東西。

仁德——人的道路——做一個人。

27、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希望每個人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1、自省

2、自責

3、自訟

關鍵:君子、聖賢之道(道路的選擇)

君子、聖賢要犯錯了的話,這個錯誤一定是很大的——開誠佈公認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凡人:小錯不斷,大錯不犯

畫外音:真正的大錯由內心而來。如果你犯了大錯,但是這個由心而來的是符合人情趣味,那麼,可能還能網開一面。

28、不如丘之好學也。

好學≈=博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