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变成乖宝宝

孩子打人的情况很常见,而且大多都是处于同一阶段的孩子,这个阶段,孩子的手的功能增强,孩子总是喜欢有新鲜感的事物,用手去做各种“实验”,其中就包括打人,其实打人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行为所包含的意义,在孩子的认知里,打人的动作就和把一个东西拿起放下是一样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就极为重要。

孩子打人的情况很常见,而且大多都是处于同一阶段的孩子,这个阶段,孩子的手的功能增强,孩子总是喜欢有新鲜感的事物,用手去做各种“实验”,其中就包括打人,其实打人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行为所包含的意义,在孩子的认知里,打人的动作就和把一个东西拿起放下是一样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就极为重要。



1. 孩子精细动作发展不成熟

如果从小陪伴在孩子身边,就会发现在宝宝1岁左右时,在地上捡起一个比手掌小很多的积木零件,是用手掌抓取的;当孩子到了2、3岁时就学会了使用食指和拇指的配合,把小玩具捏起来。这就是精细动作的发展情况。当然了,不同的孩子,他们的精细动作发展也是不相同的,有些孩子到了4、5岁动作还是很粗鲁的,孩子打人常常也是这方面的原因。


2. 孩子模仿身边的大人或者孩子

有的家庭,父母双方常常因为一些生活琐事争吵动手,通过耳濡目染他们的孩子也频繁地出现打人的行为。对爷爷奶奶拳打脚踢、打家里的宠物、凡是与他接触过的小朋友,几乎都被他打过。这个孩子很可能是从父母处学会了通过“打”来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打人,以为通过“以牙还牙”的方式,孩子就会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可事实上,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打人,回家后也打孩子,孩子的打人行为往往会成为“传家宝”一辈传一辈。




3. 孩子不懂得正确的表达方式

在亲子乐园里,一个小朋友撞到了一个小朋友,挨撞的小朋友,情绪激动,追上对方就打了几下,打完还不忘了哭。

像孩子不懂正确的情绪表达,有两方面的原因,1.语言发展尚未成熟,孩子在情急之下,就很容易因为不知如何表达而采取最直接的行动;2.负责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孩子容易情绪和动作先行,这种孩子常常再打人之后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或在经历过父母的正确教育后才认识到情绪的错误,但是在下一次,当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时,孩子仍旧会行为与情绪先行。


自己的孩子爱打人,父母应该怎样“降服”


1. 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

“打人是不对的,你可以说:我不喜欢你抢我的玩具玩,你这样让我很生气”当父母鼓励孩子说类似“我不喜欢你抢我的玩具,我很生气”之类的话,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思考,触发孩子大脑的理性思维。虽然一开始一两次或多次的提醒似乎没什么效果,但是当次数多了起来,孩子也是会慢慢懂得,生气的时候可以用“说”来表达,而不是发脾气或是打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会获得比同龄孩子更理性的思维。


2. 遇到其他孩子打人,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相处方式”
孩子经常见到其他孩子打人,还可能因此学会打人。在这种情况下,建议父母要严肃地告诉孩子,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正确的相处方式,应该是用“说”来解决问题的、分享玩具、一起玩耍等。当父母发出明确地对错教导,孩子们便不会盲目地模仿。


3. 让孩子玩一些能锻炼手指灵活的玩具

像拼搭积木、捏橡皮泥、剪纸粘贴、竹节棍等等,这类玩具能帮助孩子长期锻炼手指,提高手指的灵活度。随着精细动作发展得越来越娴熟,当初孩子们那些摸脸变成抓脸的类似行为便慢慢消失了,有助于孩子们更愉快地与他人相处。




4. 父母做好榜样,别打孩子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打人的行为屡教不改,常常会忍不住生气地打孩子;有些父母通常是“以牙还牙”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也有打孩子的习惯。

当父母生气时,要做好理智的好榜样,尽量不要打孩子。一方面不会导致孩子害怕,只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在宽容而理性的氛围下,孩子们能学会做得更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