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诗三首解读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生前留下的三首诗,前两首都是借花言志,充满“反意”;后一首由“花”而“草”,喟然无奈,但明显“反骨”依然,可见其已经沉浸之骨血里的“反命”和反抗精神。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第一首标题《不第后赋菊》,起手就异于常人。落第之类的糟心事,一般人是羞于拿出来示人的,名落孙山嘛。但领袖就是领袖,用不着太在意他人的眼角嘴皮子的。全诗的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天下所有的花包括哪些媚人眼眸,艳丽一时花朵就几近全部凋零了。而唯有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甚至满天下,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此花里有俺黄巢的精神和灵魂在其中。

按,每年的重阳节系农历九月初九,诗里为何却是“九月八”呢?盖“九月八”于唐帝国来讲是个不啻与建国开朝的重要日子,公元七一二年的九月初八日,睿宗传位于太子隆基,尊睿宗为太上皇,从此唐代最繁盛的时段开始了。

第二首还是围绕菊花,“蕊寒香冷蝶难来”的杀气飒然而来。“满院”者,天下也;而青帝者,乃春之神及百花之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五帝(五方天帝)之老大。掌管天下的东方,亦是古代帝王及宗庙所祭祀的主要对象之一。在诗里明显借指为主宰天下的人间帝王即唐帝国的取代者。全诗的意思是,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依诗意,作此诗时,黄巢的起义军应该已经成了点气候。

第三首乃造反不成之后的不甘心。一个“飞”字,再现出诗人当年跃马横刀、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铁衣”者,甲胄也。“铁衣著尽”暗指兵败。全诗意为:犹记当年自己率领起义大军在广袤的大地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天下到手似乎就是眼前之事了。不料却在秦山狼虎谷一战被灭,俺黄巢遁逃得脱,遁入佛门,天下无人得识。踯躅于热闹纷纷的天津桥头,独倚栏干看落日余晖,心头感慨不止。明天的鱼肚白里会涌出怎样的一轮新日,只有天知道。也许吧,俺这个落第书生,“率土大将军”还可以再搏一把?

注:黄巢自称“率土大将军”。“率土”者,“率土之滨”也,即天下境域之内。《诗·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彼时的洛阳城是隋炀帝即位后,二百万壮了用了十个月迅速建成的。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字文恺在设计洛阳城时,果断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方式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把城市的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银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宫”,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塞满。”洛阳已成为当时极度为繁荣的国际贸易大都市。天津桥桥北与皇城的端门相应,桥南与长达十里的定鼎门大街相连,成为隋朝东京都城南北往来的通衢。唐时重建为石基桥,又称洛阳桥,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涂朱红色,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从早到晚,人来车往,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每当凌晨时分,晓月当空,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波光粼粼。天津晓月,多有诗人为之赞吟。白居易《天津桥》一诗道:“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草上飞”句,前蜀韦庄《观猎》诗:“鹘翻锦翅云中落,犬带金铃草上飞。”毛伟人亦有“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句。


总的来看,史籍里记载黄巢“少有诗才”,五岁时候便可对诗,还是可信的。再,就笔者这个半拉子文化人看,黄巢之诗很是脍炙人口。诗这东西,太俗太过直白当然不可取,但也千万不能太过深奥或用典太多,太过含蓄,因为等你读者查阅罢了相关的典实和来历,而读诗的那种兴味早已荡然不存。而如黄巢诗,则恰到好处。第三,按黄巢之诗的娴熟,这位山大王的诗作应该远不止上述三首,只战火纷飞,世事飘零,纷纷散失,没有留存至今罢了。这是件很遗憾的事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