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產品經理幾個關鍵認知

之前兩段工作經歷都在創業公司,去年進入某大廠後,無論是節奏還是做事邏輯都與創業公司大爲不同,起初非常不適應,隨着被虐多了,發現有幾個底層邏輯理解大廠玩法較爲關鍵,本篇就談談大廠產品經理的關鍵認知。

平臺思維

之前在《聊聊公司生態位與產品經理的關係》談到過不同公司生態位的關係。大廠在生態位的頂端,具有資金、人才、市場、基礎設施等優勢,上層業務和需求會不斷變化,但越到底層基礎設施越持久,覆蓋面也越大,所以大廠傾向於平臺思維。

正是出於平臺思維的邏輯,近些年纔會出現中臺熱,因爲前端業務會死,但中臺不會,反而能沉澱能力,服務內部或對外商業化,是逐步積累和放大價值的過程。

前兩段工作經歷中,創業公司也希望未來做平臺,但限於公司所處生態位,並不能真正做起生態。因此平臺思維不僅限於大廠,但的的確確大廠更容易有資源和動力做成。

對產品經理來講,單獨的做單點業務,沒有平臺思維,在大廠就會侷限自身發展。相反有平臺思維,並且將自身工作與平臺掛鉤,就能享受平臺擴張的紅利,格局更高了一層。

業務賣點

公司中每個部門或業務,都有其獨特的賣點,否則就會被關停並轉掉。因此即便產品經理不感知這個賣點,這個賣點也存在,並且直接關係到產品經理個人的發展。因此對於產品經理來講,身處某個部門或業務,勢必要從公司或高層視角,來看待所處部門或業務,達到個人發展與部門或業務賣點匹配,更能夠獲得發展紅利。

假設部門是研發部門,需要體現技術的先進性,那就需要將領先技術與現實業務結合,關注落地業務的標杆意義,可以是社會價值,也可以是落地數量/數據量上。而假設所負責業務,既不能體現技術領先性,也難以體現數量/數據量,就始終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

在上一段工作經歷中,負責主要業務的產品經理不斷拿到期權與加薪,體現技術價值的研發工程師也能拿到超額的收益。雖然都是同事,但從結果和收益看,差異明顯。老黃牛隻能解決就業問題,但無法解決發展問題。

個人發展與業務賣點匹配,類似於產品市場匹配(PMF)邏輯,本質都是理解目標,並且調整方向適配目標的過程。

信用背書

產品經理在職場發展無非追求賺錢、學本事、信用背書,而創造用戶或客戶價值只是獲取以上三種東西的過程。賺錢和學本事好理解,信用背書是容易被忽略的。

信用背書獲取基於兩個條件:有信用背書的條件和有獲取信用背書的結果。

舉例來講,去年前公司人員大擴張,大部分產品分工開始細化,而新入職的產品經理只能做邊邊角角的工作,在這樣的螺絲釘環境裏,是不具備信用背書條件的,因爲做的事情影響面小,同時對外出口不可控。這樣的環境是不具備信用背書條件的。

而獲取信用背書的結果,是通過做事拿到結果,受到認可並且這認可算到相應產品經理的頭上。既名與實匹配,收益與付出匹配,並且能享受後續的延伸收益。

信用背書決定了獲取更大的機會與發展,但信用背書也並非可以躺着獲得。

超越工具人

從公司穩定運行角度來講,希望將每個員工作爲工具人,這樣管理和汰換成本可以最低。而從個人角度來講,只有超越工具人才能走的更遠。從這個視角來講,會有兩種相反的力量在博弈。

對於產品經理來講,如果純做畫原型的工具人,是沒有太多發展的,而且會很快被長江後浪所取代。只有那些不侷限只畫圖,關注組織目標與個人發展,並且採取行動將兩者相匹配的才能走的更遠。

當然很重要的前提是,要尋找能夠有發展動能的機會與環境,如果環境實在爛了或者固化了,那努力就是白費的。

關於作者:

小樂帝,一線AI產品經理、簡書科技優秀作者、產品經理讀書會創始人。

「產品經理讀書會」

專注於愛讀書愛思考的產品人提供讀書推薦、產品思考、以書會友的環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