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農村包圍城市”理念:慢半拍處理情緒,再直面解決現實問題

昨天說延遲滿足的話題,其實就是“慢半拍”的理念,面對糾結不定的事情給定緩衝期,面對憤怒情緒延遲爆發等待12秒,面對誘惑用合適方式去延遲滿足。

有朋友反饋說,自己孩子平時作業太拖拉,甚至初中假期那麼長時間,作業都要拖到最後一天完成,還頗有心得寫了一篇“最後一天完成作業的快樂”,比較詫異的是竟然被語文老師認可,還推薦到校報發表。

我說,這說明孩子被老師高度認可,再說雖然作業完成的拖拉,可是畢竟按期完成了。

朋友想知道的是,孩子寫作業磨蹭,說道起來還振振有詞,“慢一點咋了,自己心裏有數”,想確認這算不算“慢半拍”!

這個事情很有意思,家長眼中孩子作業拖拉,說明家長焦慮無法接受延遲滿足。而孩子呢,知道該早寫完可是做不到,於是被動延遲滿足。

這裏就要分析慢半拍的真實意思,搞懂“延遲滿足”到底是爲了滿足什麼?

很簡單,所謂延遲滿足、延遲等待、延遲決定,這些慢半拍行爲都是爲了解決情緒問題,也就是讓自己冷靜下來,這也是鄧公著名的三句話,“冷靜觀察,穩住陣腳,做好自己的事”。

延遲換個說法叫做推遲,推遲自己當下的情緒宣泄、言行表達、決策決定,核心目的在於處理情緒。“情緒是自我的核心”,慌了不打糧,慌不擇路,驚慌失措。

延遲滿足的是慾望,而情緒是失控的慾望,因此做到了延遲滿足也就做到了情緒管理。

想起幾個例子。

開始學車時原本學得不錯,有一天突然上路練習,頓時緊張萬分,毫無章法,機械被動,後來頓悟這是緊張導致的“驚慌失措”,緊張導致焦慮,之後循環越發糟糕。後來學會剎車也就學會開車,知道了止住也就能夠開始。

這個故事引發思考,那就是情緒糟糕之後啥事做不好了,亂了陣腳失去分寸,鮮活例子說明“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另外明確情緒性質很重要,之前包括剛纔一直以爲當時情緒是“緊張”,現在才清楚這是“害怕”乃至“恐懼”,屬於不安全感範疇,而緊張更接近焦慮不安,屬於不確定性範疇。

當時太過於即時滿足會開車,與別人一樣,急於滿足所謂面子,只能感受到負性情緒的難受、緊張、羞愧,卻無法找到情緒背後安全感缺失這個根本。是害怕剎不住車出問題,可當時不知道主動剎車這個主動操作。

當年孩子初中時候也是作業拖拉,晚上總是磨蹭足夠晚,後來愛人想出辦法來,我們只要求最晚幾點時間睡覺,之前時間自由支配不過問,算是緩解作爲家長的焦慮。現在看來,這屬於延遲決定,因爲把糾結放到了睡覺時間,到時間按照“約法三章”該咋辦咋辦。

憤怒情緒的處理,還有待於今後更多事情上覺察、磨鍊、體驗,延遲等待不是說說就行的,需要不斷地實踐再實踐。

最後,必須澄清一點,慢半拍不等於逃避問題!

因爲慢半拍屬於解決情緒問題,當情緒平穩之後依然要面對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這裏的關鍵恰恰在於一直保持對問題的敏感,也就是始終直面問題。

我們通過慢半拍解決心理情緒問題,而後纔可能妥善解決具體現實問題,這類似“農村包圍城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