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鬆之“三不、三有”:不如意不確定不可控、有預案有底線有多變

心境是瀰漫性的心情,具有持久性和緩慢性,而緊張心境強度不大,但是深刻影響生活質量。

想一想爲何感覺持久緊張不得輕鬆,思維深處有何因素影響,我們到底害怕什麼,也許可以歸納爲“三不”。

一是“不如意”。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也是《少有人走的路》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作者派克說這是一個偉大的真理,一旦你想通了,就會心生無限欣喜。

二是“不確定”。我們是時空侷限動物,明天會遇到誰,明天會發生什麼事,這屬於不確定性範疇,但正如減壓段子所說,“明天的事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後天就知道”。如果明天是確定性的,一切都是先天、命中註定,生活還有意義嗎?

三是“不可控”。因爲不確定也就有了不可控,比如天氣會如何變化,遇到的一個人情緒會如何,一切都是變化的。還有,我們的時空侷限、人格侷限、情境社會時代侷限,這也是不可控。

以上總結三個“不”,還是爲了好記憶,串起來有趣些,其實強調的是對過去不後悔,對未來有期待,對當下要面對。

用“費斯汀格法則”來說明一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有10%是非常不如意的、高度不確定的、努力後也是不可控的,這是基本事實,然後餘下的90%屬於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用村上春樹的話說,“選擇沒有對錯,重要的是用行動讓選擇變得正確”!

以上屬於理念部分,囉嗦太多,看看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應對。

早上大雨滂沱,開車去參加一個會議,車只能停在大樓外面,需要走過一段距離,這時候有雨傘就心裏踏實,不緊張,能放鬆,這是因爲車上一直有一把雨傘備用。這就是預案,或者是預備,提前有應對。

下雨屬於不確定的,不可控的,這個時候對我也是不如意的,但因爲帶着雨傘預備,也就成爲確定、可控、如意。

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假設車上沒有雨傘,或者知道下雨要帶傘卻忘記了,這個時候如何應對呢?我覺得就是底線思維,即能接受的最差情形是什麼,我可以接受嗎?

比如這個時候我可以冒雨衝過去,甘願接受淋雨,就是我可接受的底線,只要我接受就可以,因爲這個應對無害於社會他人,符合道德底線,又是我可接受的心理底線,那就是有效的,也許換做他人有更好方式,但我不後悔自己決定。

因爲有淋雨這個可接受的底線應對,也就變成確定、可控、如意。

當然,面對“三不”現象,每個人都能各自應對,即應對方式無限多,這給了我們啓發,也就是“凡事都有三種以上解決辦法”!

在預案、底線基礎上,培養訓練靈活性,就是第三個應對技巧。繼續上面例子,下雨沒帶雨傘,除了淋雨還有其他方式嗎?很多,如打電話尋求幫助、開車進入地下車庫、主動告知遲到情形等。

總之,記得在自己無能爲力時候,還有人際互動力量,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徵求別人意見沒錯。因爲有無數可能的靈活多變應對,也就變成確定、可控、如意。

關於靈活應對,舉個看醫生例子。原本說好早上早去,鄰近有重要事衝突,那就調整,然後考慮下午可以,確定後又有衝突事情,那就分開行動,互相配合,事情終成。

以上三個應對,簡單歸納爲“三有”:要有預案、要有底線、要有靈活多變。

當我們接受生活“不如意、不確定、不可控”,纔會“冷靜觀察、穩住陣腳、做好自己的事情”,方法技巧就是“有預案、有底線、有多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