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讲 征服婴儿:被动“破壳”会发生什么?

上一讲,我讲了孵化的隐喻,强调让孩子的各种生命力都自然发生,从内部破壳。现在这一讲我想讲讲,如果从外部破壳会发生什么。

习得性无助

给你讲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我看过一个母亲和婴儿互动的视频,视频里,一位表情僵硬的妈妈,站在床边,给躺在床上的孩子读古典经书。关键是,那只是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他当然听不懂妈妈在说什么,但是他能感受到妈妈的语气和情感,他并没有被妈妈吸引住。所以,视频中的婴儿几次把头扭过去,我觉得这就是他在用婴儿微弱的方式表达抗拒。可每次,妈妈都会用双手,把他的头再摆正,然后接着读经书。几次下去后,这个婴儿不反抗了,他的脸正对着妈妈的脸,接受灌输。

这就是一种从外部破壳的表现,妈妈破坏了婴儿的蛋壳。婴儿不反抗,是因为反抗没有意义,他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他对妈妈的抗拒,被证明是没有意义的,他只好接受。但是,他的眼神变得空洞,神情变得和妈妈一样僵硬。

这个婴儿的边界没有被尊重,他不能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抗拒,他就用神情来表达。原本围裹在他身体外的蛋壳被破坏了,而他进一步退守,用自己的神情和内心,来重新构建一个新的保护壳。只是这个壳,比他本来的壳,变得更小、更脆弱了。

强控制型的养育者,的确会不断压缩孩子的壳,导致孩子的内在空间会越来越小。特别是婴儿,他们的确非常虚弱,任何一个大人都可以征服他们,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意志,而接受大人的意志。

我在得到上的另外一门课《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有一节课叫《输在起跑线上》,里面提到了家庭和幼儿园在养育孩子时,容易对孩子有各种逼迫。而且研究发现,当孩子被逼迫得少时,就会更外向,当被逼迫得多时,孩子就会变得更内向。严重的话,这种内向,就可以视为自闭的一种表现。

满足共生需求

我的一位问题相当重的来访者,她有一个强烈的意象,她感觉自己平时就缩在一个火柴盒里。相对应的是,她有一个很强硬的妈妈。我见过她妈妈,觉得以她的风格,是不大可能提供孵化的环境,很容易从外部破女儿的蛋壳。

不过,这位妈妈从来不会去打骂孩子,她只是在感知孩子的需求时,总会出现问题和偏差。所以,她经常做不到围着孩子的感觉去满足孩子。她照顾孩子时,必然会把她的理解加在孩子身上。当然,如果妈妈们总是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会让妈妈们非常无助、焦虑和失控。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新手妈妈来访者,她之所以来找我做咨询,是因为她曾经真的伤害过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哭泣时,她做了各种努力想满足孩子,发现无效,而孩子哭得越来越惨,这个时候她非常痛苦,失控时,她就会攻击孩子。后来,她的孩子才九个月大,就能开口讲话了,而且一讲话就很完整,表达能力非常好。这位妈妈忍不住想,可能孩子也怕了,如果再不讲话,真的会被妈妈伤害。

等孩子能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后,这位妈妈就没那么焦虑了,因为她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了,而她非常愿意满足孩子。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她是多么想做一个好妈妈。

这样的妈妈之所以难以做到理解孩子,可能是因为她们自己也不曾和自己妈妈构建过共生关系。这可能是家族轮回问题,例如她的妈妈也没有从姥姥那儿获得良好的照顾。还可能是历史遗留问题,例如,以前产假最短时只有四十多天,当没有老人带孩子时,孩子要么丢在家里,要么放到托儿所,从而导致了母婴分离。

像我河北农村老家,过去养孩子有一种流行模式:大人们去地里干活,就把小婴儿孤独地留在炕上。一天回家突然发现,孩子竟然会走路了,大人很开心地大喊:啊,我们家孩子会走路了!

对婴儿来讲,这是非常恐怖的养育环境。因为婴儿缺乏基本能力,吃喝拉撒睡玩都不能自理,可以说,孤独对他们来说就等于是地狱。当他们太多时候是靠自己完成了吃喝拉撒睡玩,那他们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和养育者建立共生关系的动力。

上一讲我们提到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过,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即吃喝拉撒,都不要被严格训练,就让孩子自然而然掌握它们就好,如果有严苛训练,都可以视为是对孩子的虐待。

例如关于吃这件事,对婴儿来讲,吃是第一位的需求。当母亲是按照婴儿的需求去哺乳时,这就是在满足婴儿的共生需求。当母亲忽视婴儿的需求,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哺乳时,就是在破坏孩子的保护层。你是小婴儿的时候,是怎么被喂养的呢?这其实不容易得知,但你可以从你小时候,父母在吃饭这件事上对你的态度,看出一些端倪。例如一位网友在我微博上留言说:

我在家不能决定我吃什么吃多少,一顿也不能在外面吃,忍着吃我妈做的难吃至极的菜,我说了不喜欢吃的菜,让她别弄了她也不听,不吃鱼头逼我吃,每顿饭都在我吃之前被她夹满了菜,吃得差不多了再继续夹满,我不能自己边吃边夹,吃饭对我来说变成酷刑。

这样的故事相当普遍,我的一位来访者,甚至在描述完她是怎么吃饭的之后,突然痛哭流涕地说:我每顿饭都是一场战争,我只能偷偷地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表达我的抵抗,看得见的地方我都输了,我在家吃了二十年饭,那意味着遭遇过两万次的酷刑。说酷刑并不是一种夸张的形容,而是真实体验,还可能会导致与消化系统有关的一系列身心疾病。

躯体化

精神分析业内常有人说,躯体化应该是最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躯体化就是说,某种情绪不能在心理层面流动,也不能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时,就有可能会转过来用身体症状来表达。例如在吃这件事上,如果孩子被逼迫,那么孩子会产生愤怒和羞耻等一系列情绪体验,如果这些情绪不能在关系中表达,就会转变成消化系统的疾病,例如肠胃问题。

这个躯体化过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还是要回到前面讲的孵化的隐喻:当父母尊重孩子时,在吃这件事上,养育者就是在孵化孩子吃这个行为,它可以从幼稚、混乱走向成熟和有序。如果养育者用强力手段逼迫孩子接受大人的安排,那就是在从外部破坏孩子的蛋壳。

除了孵化的隐喻,还可以有更直接的解释。当在吃这件事上逼迫孩子时,就相当于在给孩子下“毒”。比如孩子会因此产生负面情绪,他们会有愤怒和恨意,而且被强力逼迫,还会带给孩子被打击的羞耻感。逼迫程度越强,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也就越强,“毒性”也就越大。

吃,主要发生在消化系统上,如果抚养者在其他方面逼迫孩子,那孩子也会在相应的身体系统上出现问题。所以抚养者要问自己一句:我能看见孩子吃的需求吗?特别是,在孩子如何吃这件事上,我能尊重孩子的感受吗?

同样的道理,可以延伸到成年人身上。例如你也可以问问自己,在吃这件事上,你能自如地发出你的动力吗?当饿了的时候,能坦然去找吃的,并且在吃多少、如何吃上,你能尊重自己的感觉吗?

不光是吃饭这件事,任何事都一样。当一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做一件事时,他在这件事上的意志才得以存在;当不能按照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做一件事时,他在这件事上的意志就被摧毁了。

很多孩子和大人,都很难发出自己的生命动力,那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动力在童年早期,就已经被闷死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被困在习得性无助中,觉得发出这些生命动力没有意义,而这意味着,这些动力还没出生就死了。

 划重点

1、强控制型的养育者会不断压缩孩子的壳,导致其内在空间越来越小。

 2、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要让孩子自然而然掌握,严苛训练是对孩子的虐待。

 3、当一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发出生命动力时,他在这件事上的意志才得以存在。

思考题

请你回想一下自己在处理哪些事情时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问题?

关于“习得性无助”和“躯体化”学习体会:1、用通俗的话理解“习得性无助”,就是“反正反抗也没用,那就干脆啥也别做,拖着吧,能拖来不了了之最好。我认真想了想,处理哪些事情我会“习得性无助”呢?处理很麻烦的事情,非常消耗时间的时间的事情时,我偶尔会有这样的情况,就会拖到截止日才做,因为不得不交所以才做。如果最近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把继往的产品图片找出来做成表,同时用PS把这些产品图片上添加相关信息。因为拍图的时候是网店拍了,所以一套产品图有大量的照片,要一张张选,选出适合用来做清库存用的,工作量很大,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问题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