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螢夜讀》、《鐵杵成針》兩篇小古文導讀思考

今天講兩篇小朋友們必讀古文,《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

《囊螢夜讀》 (佚名)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這篇小文言文字詞簡單卻頗有寓意,對於小學的小朋友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的。

“囊螢夜讀”——用袋子裝着螢火蟲,在晚上照亮讀書。“囊”在這裏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用囊裝、袋”。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

“胤”(yìn),指晉朝人車胤。“恭”指肅靜,“通”指通曉大道理,明白世事。

晉朝人車胤肅靜勤勉,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

這裏先講車胤這個人的狀態,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讀到後面自然就知道原因——因爲車胤好讀書。

好讀書到了什麼程度呢?

“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在這一句中要注意“囊”字是作正常名詞使用,就是袋子。而“練”字卻是名詞用作動詞。“練”,就是白絹,這裏就是“用白絹作”的意思。

家裏窮,經常沒有燈油。到了夏天則用白絹作袋子,裝上幾十個螢火蟲用來照亮書簡,夜以繼日地學習。

注意這篇古文的邏輯關係,前兩句是誇讚車胤知識廣博,學有所成,後兩句是說明他爲什麼能成爲這樣的飽學之士。這是對既成事實的原因挖掘,是先苦學,然後學成,成爲名士,自然就不用“囊螢夜讀”了。

是讀書、苦讀書改變了車胤的命運。

囊螢夜讀是車胤的曾經,而不是他成名之後的業餘愛好。

所以這篇文章講的道理,是告誡我們,無論環境多麼艱苦,也要勤勉向學,最終纔能有所成就,擺脫貧困。

“囊螢夜讀”、“鑿壁偷光”都是古人苦讀的曾經,爲的是學問精通、學以致用,不再需要“囊螢夜讀”、“鑿壁偷光”。

《鐵杵成針》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只要是中國人,就沒有不知道這篇內容的。這是宋人祝穆的小文章,祝穆是朱熹的表侄兒一輩,從學於朱熹,用簡單文字講道理的風格倒是蠻像朱熹的“爲有源頭活水來”之類作品。

只需搞懂“卒業”是“完成學業”,就能理解這篇古文了。

在眉州象耳山下,有條磨針溪。起句是很明白的地名交代,但是突兀而出,引發讀者的好奇:這條小溪的名字爲什麼這麼奇怪呢?順理成章就引出後面的故事,作爲首句的解釋。

世人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長久下來沒有起色,決定放棄。經過這條溪的時候,遇到一個老婆婆在磨一根鐵杵。這就奇怪了,於是李白求問原因。老婆婆說:“我磨它來做針呢。”李白心中一動,被老婆婆的恆心打動,也爲自己半途而廢羞恥,於是回到山中,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這篇文章好就好在並沒有將道理說出來,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悟:李白感其意,到底是悟到了什麼道理?實際上從李白“還卒業”的行爲,我們就能推斷到李白的領悟——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毅力,只要肯下苦功,就能成功。

當然,我們今天就會知道,這種道理是不絕對的。嚴格來說就是有邏輯錯誤。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並不是你努力就能成功的。有很多朋友認爲是時代的進步,讓人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就好像現在有小朋友提問,爲什麼這老婆婆不去買針呢?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做無用功上,真的明智嗎?

其實這並非時代的進步,你以爲祝穆不懂這個道理?相對於今天的我們,古人更懂得方法、形勢以及命運的重要性。

所以這隻能是一篇幼教文,在小朋友們邏輯認識並不完全的時候,這種正能量的導向是能夠起作用的,能夠激發小讀者們心中積極向上的一面。

人心無善惡,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心往自己認爲正確的方向拉一把。

如果小朋友們在讀完了這兩則古文之後,真的堅定了自己堅持求學等方面的信心,那就是善莫大焉。

如果他們發現了這些小故事背後的邏輯問題,那就是意識超前成長,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教育這回事,就是引導人心所向,從而改變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