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絕和五律的區別在哪,如何利用它們之間的關係賞讀和創作古詩?

五絕和五律怎麼寫,有什麼區別?

關於五絕(五言律絕簡稱)和五律(五言律詩簡稱)的寫法,分爲兩個方面,一是格式,即平仄格律,因爲都是格律詩,所以必須遵守格律;二是文法,絕句文法和律詩文法大致相同,收尾因爲體裁的大小區別會有所不同。普遍文法爲律詩的“起承轉合”,而絕句則是“起承轉放”或者留白。

這些知識都在專欄裏面有詳細闡述,這裏就不重複回答,我們在這裏舉實例來說明五絕和五律的區別以及關係。

其實也很簡單,五絕和五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體裁大小。

五絕四句二十字,短小精悍,五律八句四十字,相對錶達空間更富餘,能夠完成一個“起承轉合”的鋪陳。

而五絕和五律的相同點,就是都遵守平仄格律,並且都是一韻到底,遵守平聲韻。

因爲前人作品都是已存的,所以我們只能從五律來看和五絕的異同(從多向少)。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就是一首五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從平仄關係來看,這是一首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八庚”部的五律,平仄正確,格律嚴謹,僅有尾聯出對句均有第三字平仄相反,但是在“不論”範疇,不影響格律判定。

平起不入韻的平起關係爲: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從平仄關係就很容易看出,這首五律,實際上就是前後兩首“平起不入韻”五絕的疊加。

也就是說從平仄關係來處理的話,咱們從中間斷開,可以得到兩首五絕:

其一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

其二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但是因爲五律遵從“起承轉合”的文法,如果這樣截斷,就會讓兩首五絕有無頭無尾的感覺。五律的中二聯,即頷聯、頸聯一般情況下作爲“承、轉”,主要是用來鋪陳描寫和情緒轉化,是文采最好的兩聯,但是於整首詩的主旨交代,卻並非最重要的兩聯。

首聯的“起”很重要,尾聯的“合”也很重要,所以在對待一般“起承轉合”的律詩的時候,如果作者寫得花團錦簇,朦朧晦澀,我們要想快速抓住它的主旨,就要學會截取法——直接忽略掉中二聯,通過首尾聯來快速理解詩人要表達的內容。

而且根據上面的平仄關係展示,律詩的首聯和尾聯其實也是符合格律詩“對”、“粘”規則的。那麼李白的《送友人》在這樣處理下就會變成一首即合律,又更簡單明瞭的五絕: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青山白水,揮手告別。

是不是主題更清楚了?這是一種律詩的快速閱讀方法,符合大多數律詩,七律也是如此,比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雖然原本思路就很清晰,咱們去掉中二聯,就會更加簡潔: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正是因爲律絕和律詩在平仄關係和文法上的一脈相承,才使這種提煉中心思想的賞讀古詩成爲可能,當然如果遇到不遵守普遍文法,如韓愈,李商隱或者後來喜歡散文入詩的詩人,就無法用這種方法來快速提煉中心思想。

律詩和律絕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多了中二聯,用來鋪陳,展示文采,豐富情感的堆積,讓文理更加完滿。

這種賞讀方法感覺有些偏門,那麼在我們今天創作近體詩的時候有沒有幫助呢?

當然是有的。

比如我個人偶有所感,想用詩的形式表達情感觸動,一般就會從絕句入手,如果寫了四句,發現無法完成情感輸出,那就繼續下去,再寫四句嘛。這個時候就要注意整體的詩意和平仄構成,以及在格式上儘量保持中二聯對仗,揀選合適的韻腳,從結構和文法上把一首五絕拉長成五律。

不過這要有個前提,那就是五絕確實無法表達的情況下,不得已才擴充到律詩格式。

詩是精煉的韻文——聊天不怕廢話多,寫詩就要字詞簡。

就像前幾天的一首五律:

五月十日院前竹海散步

灼灼入初夏,青山漫白光。

忽然燕雀止,欲雨氣凝狂。

我過停雲院,君行碧竹篁。

共聽風下曲,細細上穹蒼。

江南的雨,終於有了收歇,雨一停,溫度馬上飆升。陽光瞬間刺眼,院前遠眺,羣山蒼翠,都暴露在夏日驕陽中。但是不過半天,就有些悶熱,估計馬上又要下雨了。竹林中的小鳥,也都沒了精神,只有遠遠傳來不知道什麼地方的音樂,在這初夏微微細細,怠人神思。

這是一首仄起不入韻,押平水韻“七陽”部的五律。

其實寫這首五律,開始也就是一氣呵成前面四句。但是這四句實在是承載不下當時的靈感,即想要表達出那種初夏天氣轉換中,人的狀態和情感,所以就再來四句,寫人的行爲,代入情感,當然這也是客觀存在的行爲、情感。

所以你看,五絕和五律區別在哪?

體裁大小不同,文法走向和平仄架構相同,但是因爲多了中二聯,所以在規則上,五律比五絕多了對仗的要求。

五絕字少,不要求對仗——你能對仗是你的本事,像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四句全對仗,但這不是固定要求。

而律詩的中二聯儘量對仗,實在不行也一定要保證頸聯對仗,否則就不是一首合格的律詩(包括五律、七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