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航標—有感於《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讀完《道德經》第二章,禁不住拍案叫絕,論教育老子當仁不讓,是絕對的先驅者,他的理論觀點與當今的教育理念竟然高度吻合,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指出了方法,也提出了要求。

《道德經》第二章,以美醜、善惡、長短、高下、先後的相對理論爲例,得出“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結論,告訴我們一個,遵循本源,順其自然的道理,甚妙。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這一席話無異於醍醐灌頂,令人茅塞頓開,受益匪淺。也讓我爲之汗巾,我們苦尋不得的教育方法,其實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

“居無爲之事”,就是要我們以無爲的觀點對待世事,遵循本源,順其自然,做到循序漸進,不急於求成,拔苗助長。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打不牢,就如同過分施肥的小苗,不但不會加速生長,還會導致小苗受損,枯黃,適得其反。

“行無言之教”,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並不是不說話,而是要我們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儘量避免無謂的說教。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這個意思。有句俗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我覺得這並不是一種宿命論,而是影響的重要性。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這句話補充前一句,“無爲”並不是消極待世,它只是強調萬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強調順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充分肯定了學生價值活動的多元化傾向,有助於充分滿足學生的能動意識和創造精神。

充分解釋了“居無爲之事,行無言之教”,並不是毫不干預,在適當的時機,還是要干預的。比如一棵小樹,一旦枝丫多了,長歪了,要及時修整,使其向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

但是這種干預,要排除自己的喜好。就是說,修樹可以,但不是你所覺得的梅枝造型,或松樹造型,而是,它自然成長的方向和預期要達到的目的。

“成功而弗居也”,是在勸誡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功成業就而不要自居。老子在給我們指出方法的同時,也提出了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定的高度,有無私和奉獻的精神。不要因有了點成績就沾沾自喜,以功臣自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沒有了居功的心理,我們就不會有所失。我覺得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沒有居功自傲心理,我們就不會德行有失,做出諸如索要之舉。二是,沒有居功心理,我們就不覺得付出了很多,在成績的主體——學生離開時,悵然若失。

總之,老子留給我們的方法是正確,永不過時的;他留給我們告誡是不容被忽視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願我們都能守住本心,爲我們的未來掌握正確的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