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什麼叫對仗,有哪些講究? 對仗的種類

對仗句是指律詩、駢文中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

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爲對仗。

對仗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詞句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初唐時上官儀對詩詞中的對仗進行整理,上官婉兒進一步發展,和宮廷詩人一起制定了格律詩的規範。

因此對仗成爲格律詩的一種基本規定,主要作用於律詩和排律。

絕句是不需要對仗的。詩人文采好,當然可以用對仗的修辭手法來寫絕句,但這並不是必須的,而律詩和排律中的對仗則是區分是否合格律的必要條件。

律詩比絕句多了兩聯,有充足的空間來進行鋪陳、排比、對仗,進行各種修飾。而絕句由於字數少,沒有一個字多出來浪費,所以首要目的是講清楚,講好詩的內容。

格律體剛出來的時候,要求非常嚴格。律詩頷聯,頸聯都必須對仗,後來逐漸放寬要求(對仗精工有難度),只需要五六句對仗就可以了。但是頸聯(五六句)對仗是鐵律,如果這一條還做不到,就直接排除到格律詩之外了。

注意一點,對仗是格律詩的基本要求(律詩、排律),但是並不代表絕句不能對仗,更加不代表古體詩不能對仗——對仗是一種修辭手法,你寫現代詩也可以用,不過不是必須,而在律詩、排律中則是必須因素。

對仗的種類

以是否嚴謹來分工對與寬對。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字詞、意思、句式一板一眼,精工嚴謹的對仗方式,我們即稱之爲“工對”。而相對字詞比較散亂,但是仔細甄別,還是從詩意、句式上能感覺到對仗,我們稱之爲“寬對”——相對寬鬆的對仗。

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對“上”,“翠柳”對“青天”,平仄、詞義、詞性對得非常工整,絲毫不亂,這個就叫“工對”。

另外一種看上去沒那麼嚴謹,同樣看杜甫的詩:“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仔細分析下來,確實對仗,乍看上去又有些散——“餘寒”和“斜日”對得就不工,“歷冰雪”和“到林丘”也並不嚴絲合縫,這就是“寬對”。

以內容走向來分有“並肩對”、“流水對”。

“並肩對”一般都是“工對”,肩並肩,講究對仗工整;“流水對”一般都是“寬對”,因爲要行雲流水,就不能死摳字眼。

並肩對簡單來說,出句、對句要麼都寫景,要麼都抒情,要麼都敘事,然後在格式上還對仗,上下兩句的重要性都一樣,沒有輕重之分。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就是兩個漂亮的寫景“並肩對”。

“流水對”相對於“並肩對”來說,注重的是聯中上下句的邏輯關係,從上句寫下來,下句要接着,整個句法關係像流水一樣往下傾瀉,但在字詞上又要對仗。

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是並肩對,後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流水對。要看得更遠,就得爬得更高——兩句不是並行的,而是有先後順序的。

又比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種地名承序,雖然字詞對仗,可是意思卻是承上而來,順流而下。

流水對因爲有詩意的流轉在中間,所以顯得靈動。如果我們在創作律詩的時候,在頸聯這個關鍵的“轉”位置,使用流水對,就遠比並肩對要靈動跳躍,幫助頸聯成爲整首作品的詩眼之所在,可以讓整首作品在行雲流水的酣暢中鮮活生動。

所以,律詩的中二聯使用對仗的時候,儘量在並肩對和流水對之中搭配使用,讓我們的詩不但工整,還要不失生機。

詩句的對仗,主要是平仄、詞性、句式之對,而內容可以並肩,也可以流水,只要你控制得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