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错觉》:希腊艺术的革新

在以埃及为代表的的早期艺术中,追求造物行动本身比「写真」更为重要,创造甚于描绘。直到古希腊时期,人们才开始努力刻画眼睛所见真实事物的样子。这实际上也是制像的过程,先制作出一个形象,再去进一步加工,以贴近现实中的事物。贡布里希将其总结为「先制作后匹配,先创造后指称」。

有一种艺术起源的观点正是如此。那些画下洞穴壁画的原始人,很可能是先看到岩石上自然形成的斑纹和阴影像某种动物,进而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成为人工所绘的图像。

这一时期制像大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通常与祭祀、巫术有关,因此图像和实物在功能上的相似性要强于样貌上的相似性。人们制作图像是为了代替实物产生作用,如在古埃及的壁画中,完整性比真实性更重要,因此侧视图中也要画出正面视角的两个手臂。这种目的也限制着创作者的想象力,他最需要做的是区分,就如埃及壁画中用深浅不同的肤色来区分男女,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物的真实肤色就是这样。

这就是概念性艺术,画面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具有类似文字的特征,用来指明某种意义,而非展示带有戏剧性的叙事。它描绘的不是一个个瞬间,而是永恒不变的轮回。

而到了古希腊时期,一项伟大的革新发生了,人们竟然开始在艺术中模仿自然。这种今天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定向),在当时确实是很新奇的。这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就可见一斑。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最真实的东西,而描绘从某个角度看到的事物,只是它的「形相」(appearance),是虚幻的、不完整的。这种写真是用幻觉引导我们远离真理,与理性相斥,因而应当被清除。因此他推崇埃及那种概念化的风格,因为里面包含了恒常不变的理念。

我设想,同一大小近看和远看显得不同。——嗯,是不同,——同样的东西在水里看和在水上看曲直是不同的,或者由于对颜色所产生的同样的视觉错误,同样的东西看起来凹凸也是不同的。并且显然在我们心里也常常有这种混乱。使用布景画(scene-painting)就是利用人本身的这个弱点来产生它的魔力,幻术之类的玩意儿也是如此。

可见,在当时模仿自然的创作还是很新颖的手法,因此也遭到了不少批评。

而在早期的希腊艺术中,即古风时期,我们确实还能看到很多埃及风格的影子。相对于古埃及,一些雕塑虽然有了变化,但仍然保持着固定的姿势和略显呆滞的表情。

在当时地中海区域,概念性艺术大行其道。而到希腊古典时期出现的转向自然主义的变化是一个大大的例外,称其为「奇迹」也未尝不可。

首先还是要澄清下,古代人「画得不像」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是认知和技术手段的问题,而着实是观念的问题。古埃及人对自然的观察其实是很细致的,一些描绘植物的图像可以证明。另外在描绘地位较低的人的图像时,有很多是违反经典图式的,例如在壁画中也出现了正面面向观者的人物,身姿灵动自如,在雕塑上也有很写实的作品。只是这些并非当时的主流,这有点类似进化论的「适者生存」,偏向自然主义的作品留存并不多。

那希腊人为何会进行如此大的变革呢?这与希腊文化,尤其是神话与戏剧有关。在神话与诗中,真与假并不绝对,留下了可供想象力发挥的朦胧地带。在荷马史诗这样的作品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有其真实的一面,也带有更多想象的虚构。这种对细节的描摹与想象,也影响到了艺术创作。人们除了追求图像的主题之外,也开始描绘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即从 what 到 how 的转变。

在对这些细节的想象中,创作者的自由开始生发,脱离标准的图式,艺术开始营造梦境的虚像王国。在原来的目的之上,希腊艺术加上了新的追求:再现自然,让图像变得令人信服。

短缩法和明暗对比出现,创作者们开始聚焦空间与光线,这些技法贯穿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艺术史。观者也得以在这些「真实」的绘画中,体会到画中人物的情感与内心。

当然,这种变化牺牲了画面的完整性,尽管今天的我们会觉得这并没什么问题。而当心理学家们给澳洲土著看各种鸟的图画时,发现他们并不喜欢不完整的图像,比如为了表现透视效果而略去鸟脚的那些画。这再次说明,概念性艺术与自然主义艺术的差异,在于功能与观念。

随之而来,画开始被视作装饰品,出现在当时许多住宅和花园中。艺术的审美价值,开始被人们重视。

当然,古希腊这种自然主义的转向仍然带有旧日形式的影子,其内容也多以人物为主。但重要的是,希腊人的这种试验在对概念性图式的矫正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由此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创作者,也开启了对真实再现与和谐构图之间平衡的长久探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