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灩灩橘紅江瑟瑟,層層黛綠鳥徘徊”:爲什麼你的詩不如白居易? 暮江

大家好,照例先嘮嘮嗑。

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最近在屋子裝修,而且是身體力行地搞。因爲只是兩間雜屋騰改,活比較少,請人不動,就乾脆自己在慢慢折騰。事情雖然不多,但總歸是極佔時間,原來寫字的閒暇時間就基本上被喫掉了。就算有點時間,也手腳發軟,關鍵是靜不下心來寫東西,賞東西。

所以最近平臺上主要是視頻化原來的一些東西,原以爲會輕鬆些,畢竟只要動手不要動腦,誰知道也很麻煩,特別是字幕,因爲錄的基本都是知識類的東西,字幕和講解背景添加、審覈以及視頻剪輯都相當費時間。特別是字幕,就像文章裏面的錯別字一樣,雖然很不喜歡,卻難免不出錯。

不過屋子折騰總算是快接近尾聲了,視頻的問題也在一步步解決,比如聲音太小啊,摳像之類的,基本上能保證一天發一條出來。這兩天不用刷牆,想起好久沒有幫朋友們看作品,一去看私信又積壓成堆,實在是有些抱歉了。

閒話少敘,抓緊時間看幾篇作品,看能不能今晚發出來。

暮江

灩灩橘紅江瑟瑟,層層黛綠鳥徘徊。

霞雲數片乘風去,遠浦依山入望臺。

乍看是一首七絕,因爲他自己沒有標明,所以就按我自己的讀詩方法看,先看格式。“灩灩橘紅江瑟瑟”,平仄爲“仄仄仄平平仄仄”,“橘”字是入聲字,入仄聲,不過處在第三字,無傷大雅。所以這一句的格式其實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的律句,我們用仄起不入韻格式校對,會發現這首作品是完美合律,並且押平水韻“十灰”部。


再來看看這首詩的內容、修辭等方面。這首詩的問題是比較明顯的——整體風格不協調。從文字的堆疊和顏色的渲染,以及詩人到底想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心境來說,前兩句和後兩句都割裂得厲害。這種不協調,其實很有意思,我們遮掉前兩句,看後兩句:

霞雲數片乘風去,遠浦依山入望臺。

是不是感覺神清氣朗,天高山遠,心情十分舒服?那我們遮掉後兩句,看前兩句:

灩灩橘紅江瑟瑟,層層黛綠鳥徘徊。

這是什麼感覺呢?濃墨重彩,“灩灩橘紅”,“瑟瑟”,“層層黛綠”,而且問題主要出現在首句。我估計啊,這位朋友一定是受了“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影響,化用出自己這個句子來。想象是好的,但是寫出來卻沒有達到效果。

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白居易的《暮江吟》原作: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爲什麼白居易寫的這個景色沒有問題?因爲他有鋪陳,第一句整句就交代了殘陽映射中水中,因而出現“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狀態,同時它使用了“半江”這個詞將這種顏色區分了開來。這既是充滿想象力,又是合理的。

而我們看“灩灩橘紅江瑟瑟”,“灩灩”是什麼意思?水波起伏。水波起伏是橘紅色的,可是水波不是江面的水波嗎?怎麼又能“江瑟瑟”?“瑟瑟”是青綠、碧綠的。因爲沒有界限的劃分,沒有前情的交代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景色,就讓讀者無法正確還原詩人所看到的或者想象的景色。簡而言之,這種描寫是不能讓讀者產生通感的,這就是化用的失敗。而且在對句中還是用了“層層黛綠”,這些顏色的堆疊就更加沒有次序而混亂,既然層層黛綠,又江瑟瑟,那橘紅的水波到底應該安放在哪裏呢?

有朋友肯定會說,哪裏這麼較真——你把這種寫景的詩想成一幅畫,讀白居易的《暮江吟》,你可以清晰明朗地接收到畫的組成,因而享受到這種作者要傳達給你的美感。文字的條理性其實非常重要,就和畫的佈局一樣,即使我當時看到的景色就是這個樣子,我也要考慮寫成詩歌之後,讀者是否能夠從我的文字還原到這種景象。

寫景是最基礎的,如果寫景都不能還原,那又如何和你的情感產生共通呢?

這首作品,其實總的來說,還算不錯。只是明明有可以成爲更好的潛力,就覺得有些可惜,所以多說了幾句,希望這位朋友不要見怪。

至於如何修改,這裏就不多嘴了。雖然問題不大,但是應該還是說明白了的。

這種級別的近體詩創作者,是不需要手把手修改的,我只需要告訴他我讀這首詩的感受,他自然能夠心領神會。

或者他並不贊同我的看法,也未可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