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讀了古人詩詞後,再讀現代詩,就感覺很沒水平?

爲啥讀了古人寫的詩歌后,再讀現代詩,就感覺一些現代詩很沒水平?


原因其實很簡單,所處的時代不同。

因爲時代的跨越,所以要流傳下來,要膾炙人口的古人詩歌作品,必然是格式內容、修辭意境都是上乘纔行——因爲它要經過上千年的文人共同考覈、審定,要經過上千年老百姓口口相傳。如果太深,比如西昆體,就爲大衆所棄,如果太淺,比如打油詩,老百姓人人可以開口就來,你的作品又如何能長久流傳?

所以但凡在普及教育層面能看到的古人作品,都是經過一代代文人大浪淘沙下來的閃耀黃金,最後還要經過當代高級文人、教育局官員、出版局官員的把關,纔將這些形式和內容都是美味的作品呈現到我們眼前。

你說精挑細選三百遍,剩下的不可都是天人之作?

而現代詩呢?除了那些幾十年前的公認作品,大部分還處在創作尋路過程之中——這個過程和初唐時期的格律詩尋路是類似的。只不過格律詩藉助科舉直接上位,成爲中國古詩中的明珠,而當代詩在混亂的詩壇中衝殺浴血,卻是生死自負——除了對意識形態有幫助的作品之外,其它領域的作品,一般都得不到來自上層的支持。你看食指和當代女詩人的大戰,可有真正正兒八經的相關部門吱一聲麼?

從文化的層面來說,百花齊放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在初唐沒有科舉的助力,格律詩是否會像西昆體一樣走入死亡,卻也是個未知數。

也正因爲沒有任何社會層面對現代詩野蠻生長的約束(精神垃圾除外,可還有屎尿屁不是),現代詩本身又是對中國傳統格律的背叛,所以無論是格式還是內容,現代詩都是千變萬化的,這其中有精品,但是更多的都是垃圾——雖然可能是作爲實驗體出現,但是走不出流派的作品風格,最終都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像梨花體、幼兒園體、淺淺體之類的作品,在詩壇能夠探頭,露出一點內褲的顏色來,已經算得上社會主義詩壇文明下最大的寬容了。

我並不是說詩壇需要約束——老子所謂“無爲而治”,其本意是通過無爲來自動調節、自動清理垃圾,需要整個詩壇的自我清醒、自我淨化。而格律詩則藉助了科舉的勢力,如今的詩壇,實際上在國家實力比拼的年代,早就已經邊緣化,只剩下自以爲文人、詩人的這些角色在裏面沉浮,霸佔着各自的既得利益不肯鬆手——可是偏偏現在是個自由的時代,任何人都可以質疑,大多數人教育水平尚可,詩歌這個最不需要權威的領域,也最早被混亂淹沒,被真心的文學耕耘者所拋棄。

詩詞沒有專家,從來沒有。

我們能讀到的現代詩,絕大多數都是水平一般的作品,當然不乏精品,但是因爲大衆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現代詩極低的進入門檻,讓很多作品根本就毫無文學水平可言。

拿這些作品去和上千年流傳的古詩詞經典作比較,其實是不公平的。

詩歌的未來,必然是現代詩的,但是目前,還沒有能夠形成氣候,推不動中國古詩詞在傳統文化中的至高地位。

即使在科舉相助下,格律詩在盛唐晚唐發展到頂峯,也無法擋住大量創作中的泥沙俱下。是當時代的人,是宋元明清的文人,爲我們一點點從淤泥裏翻出經典作品,集結成篇,供我們享受——因此古詩詞好,實際上只是我們讀到的好。假設我們去讀前人自行編著的詩歌全集,即便是神、仙、聖,也不乏不忍卒讀的作品。

我們要感激前輩的文人,爲我們試喫,在屎裏面挑出黃金來,光耀我們的心靈。

推己及人,我們正在試喫現代詩壇的屎,爲千年之後的人們挑選能夠照亮他們自豪的歷史情結的黃金。

詩壇雖混亂,亦有純潔的心、美麗的作品,需要我們奮勇前行於巨量垃圾中精挑細選,爲後輩留下如唐詩宋詞般美麗的現代詩作品。

不過你也完全不必做這個事情,因爲詩歌這個東西,前程未卜。說不定就在二十一世紀消亡了也不一定——這個消亡,是指喪失了改變和前行的動力,成爲書上和博物館裏的記載。

格律詩消亡於唐宋,而現代詩,很可能就消亡於這個世代。

風起於清萍之末,成於高山之巔,散於星空之下。

起承轉合,生老病死,此消彼長。

風如是,人如是,詩亦如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