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後的選擇

中考分數出來後,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憂。

辦公室裏有三個同事的孩子都參加了中考,成績都不錯,其中有一個孩子考了598分(總分650),相當厲害了,可同事說,孩子班上600分以上的有好幾個,最高的考了634分。

不得不承認,人與人的學習能力是有差距的。不是妄自菲薄,我們的學生別說考了,就是讓他們抄答案也不一定抄這麼多分。

智商是有高低的,只不過不像身高那樣顯而易見而已,就像姚明,即使不運動也比潘長江高得多,而潘長江無論怎樣運動也長不到姚明的高度。

我們總會對學生說,智力沒有差距,只要努力學習就一定會有好的成績。其實,我們更應該讓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能力,讓家長知道孩子的優勢和不足,從而做出更適合孩子的人生規劃。

去年有個表姑家孩子中考,分數遠低於我們學校的錄取線。表姑給我打電話,很直接地說,孩子想去你們高中上,你在學校待了這麼多年,這個忙你說啥也得幫,不能讓孩子沒學上呀,花多少錢都行。

這一番話,讓我哭笑不得,我哪裏能幫得上這樣的忙呀?這也不是錢能解決的事呀!

我實事求是地給他講,孩子的這個分數根本上不了高中,單從分數來看,孩子初中學的東西太少了,可以說大部分知識都沒學會,上了高中也跟不上,不如讓孩子去讀職中或中專。

我一直認爲,好好讀書,考一所好大學,對於農村的孩子,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

如果孩子基礎可以,又有強烈的進取心,那麼,上高中是第一選擇。但是如果孩子成績較差,又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家長不考慮教育的成本,讓孩子在無效教育中學浪費太多的時間,是錯誤的。

如果不惜代價地滿足孩子,最後孩子沒有考上好的大學,沒有如願找到好的工作,失望引發的焦慮和憤怒,將嚴重影響兩代人的關係。

就像一些學生,託了關係進來,以爲進了高中的大門,就會與大學咫尺之遙,可是,這些孩子,基礎差,習慣更差,成績上不去,自己壓力又大又焦慮。

如果找到孩子的優勢,給孩子選擇一所好的職中或中專,讓孩子與在水平相近的同學一起學習,每天學一些,三年完全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最後結果就會大不同。

想到小張的架子鼓老師曉月的經歷。曉月初中畢業後聽從了老師的建議讀了幼師,再也不用爲學數理化而發愁的曉月,在幼師裏如魚得水,各科成績都很出色,還精通了多樣樂器,畢業後就開辦了一家音樂培訓機構。

當時縣城裏這種培訓機構還不多,兩三年的時間曉月就發展了起來,並在縣城有了一定的口碑。

而她的一個同學勉強上了高中,後來考上一所大專院校的音樂系,畢業後本想進入體制內,無奈幾次考編都沒有成功,也便開辦了一家培訓機構。

縣城的市場就那麼大,當曉月在爲學生太多,排不開課而發愁時,她的同學卻在爲暑假招不到學生髮愁。

所以說,清醒地認識到孩子的優勢和不足,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真得很重要。

而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帶着喜歡,向好的標準不斷努力,一直努力,在一件件小事中精進,同樣會擁有美好的一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