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觀《道德經》的無爲

如今,重讀《道德經》,再品老子的“無爲”,突然發現,自己太膚淺了。

幼時觀《道德經》的“無爲”,以爲什麼也不做就是“無爲”。消極地束起雙手,掩上耳目,不觀,不做,吃了睡,睡了喫。或者用現在話講叫“不作爲”,哪怕身邊正發生危險,也可以淡定從容,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如今再觀,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老子的“無爲”其實包含了大智慧,不但不消極,反而很有積極意義。

首先,“無爲”並不等於“不作爲”。《道德經》第二章講“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明確說明,“無爲”當有所施爲,只是不要加入自己的傾向,不以功成業就而自居。

其次,真正的“無爲”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道德經》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這裏有兩點,“處無爲之事”,就是要儘量放手,不去幹預,讓其自然發展。適當引入正途就好;“行不言之教”,儘量減少說教,而是以身作則,身先士卒,這樣更有說服力。

緊接着,《道德經》第三章,講到了具體的做法:“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裏講到幾點:淨化人民的心靈;滿足民衆的溫飽;減少他們爭名奪利的心思;強健羣衆的體魄。

老子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先喫飽喝足,有個強壯的體魄,則實質無憂。而是淨化心靈,減少爭名奪利的心思,則精神無憂。此二者無憂,自然國富民強,安居樂業。

果然,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感悟,或許,十年,二十年後,還能體會不一樣的“無爲”的感受。

保存好聖賢書,期待下一次感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