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

這兩句話的出處是《增廣賢文·上篇》。

《增廣賢文》是中國明朝的兒童啓蒙書目,它帶有深厚儒家思想性質,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其實早就存在,但是爲什麼我們說它選自《增廣賢文》呢?

因爲它的原作在流傳中被口頭傳頌給修改了,所以我們要理解這句話,直接從字面解讀就可以了。這相當於白話文,流水句,意思簡單明白。

古時候的人見不到今天的月亮,可是今天的月亮曾經光照過古人。

究其背後深意,這正是蘇軾在《前赤壁賦》中闡述過的時空無垠、衆生渺小的思想。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月有陰晴圓缺,卻亙古長空。我們以自身的角度看月亮天地,從來沒有發生過改變,可是如果我們以天地月亮的角度來看衆生,不過瞬間的生死罷了!

而“今月曾經照古人”相比蘇東坡的文言文來說,更加直白簡單,所透露出來時空廣闊、生命渺小的思維境界是一致的。表達上的淺白,讓更多的人能夠代入情境,感嘆人生,因而得以選入《增廣賢文》,作爲啓蒙知識。

實際上這兩句詩是出自李白的一首古風,只不過在流傳中可能是無意、也可能是有意出現了改動。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李白的原句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天的人們啊,沒有見過古時候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卻穿越時空,清輝古今。

我們可以看到,《增廣賢文》中收集的句子,對句和李白的完全相同,不同的地方只是把出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中的“今”和“古”對換了一下,變成“古人不見今時月”,於整體的思維來說並沒有不同,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順不順口的緣故。

李白的原句不是孤單存在的,是整首詩中的一聯,我們在讀他的作品時,首先會調整心態,進入一種詩歌吟誦狀態,那麼很多地方就會遵循整體的節奏感。在上下聯的影響下,單個句子的順口度會減弱以契合整首作品,只要不是太嚴重,小拗口可能會被忽視——更何況唐音宋調、再加上地域發音的不同,原作本身可能也是順暢的。

但是很明顯,當這一聯單獨被拎出來作爲諺語、俗語,進入白話文(常用語言)交流狀態時,沒有整體詩作營造的吟誦感,單句的拗口可能就會凸顯。

我們用今天的普通話平仄來分析(時代不同,口音有別,原理一致)。

“今人不見古時月”平仄爲“平平仄仄仄平仄”,這是第五字變化的“平平仄仄平平仄”。而“古人不見今時月”,則是首字不論的“仄平仄仄平平仄”。很明顯後者更符合格律,雖然李白的原句也沒有出律,但是更合標準的律句就是念起來要更順口。

這從“古人不見今時月”這一簡單的文字調換、平仄變化就能看出來,其最終結果都是通過吟誦是否流暢來判斷。

《增廣賢文》收錄篡改後的詩仙詩句,就是老百姓口頭流傳音韻高於詩仙作品的一個明證。也是格律嚴謹,則發音更合理的一個明證。

詩仙的句子,也不是不能改,有些崇古的朋友,心胸要放寬廣些。那些一開口就是“李白還不如你?杜甫還不如你”的鍵盤槓精,一定要搞清楚一點,今天的人無論思維、才學、見識都遠在古人之上,只不過世界太大、知識面太廣,絕大多數人不再侷限於文學表達上,不再侷限於詩詞創作中罷了。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詩仙李白求古,所以感嘆今人不見古月。

《增廣賢文》尚今,所以明言古人不見今月。

月亮是同一個月亮,但是時間是往前走的,人也是在不斷進化的,社會文化水平也是不斷精深提高的。

不要看不起古人,但是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更不要看不起我們的未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