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探問》讀書筆記

維克多·E·弗蘭克爾在二戰期間作爲猶太人,與一家人被關押在集中營,只有他和妹妹倖存下來。在集中營他承受了煉獄般的痛苦,他將他的經歷和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找到向死而生的勇氣,他在集中營時刻瀕臨死亡的體驗與他的觀察和反思共同造就了《生命的探問》這本書的內容。


《生命的探問》是維克多·E·弗蘭克爾的遺珠之作。1930年他曾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一位臨牀心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擔任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迪優省大學和南衛理公會大學的教授。


他創立的了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療法”,被稱爲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一種心理治療學派。


這本書收錄了維克多·E·弗蘭克爾從集中營獲救後11個月發表的演講的抄本,正像這本書所說的那樣,弗蘭克爾一生都在傳遞一個主題:所有痛苦,都是考驗人性的機遇。


這本書圍繞着“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爲主題,其中有三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段話: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或從事的職業,從來都不是問題,一切的關鍵在於他如何在生活中佔據自己的圈子,填補自己的位置。人生是否圓滿並不取決於一個人的行動半徑有多大,而取決於他的圈子是否被填滿。


每個人對人生圓滿的定義不同,圓滿意味着沒有缺欠、漏洞使人滿意。到底什麼樣才能讓一個人滿意,這就取決於每個人不同的衡量標準,存在個人的差異,還有慾望的大小,是否知道適時的滿足。


弗蘭克爾把生活的圈子是否填滿作爲人生圓滿的衡量標準,是告訴我們儘可能佔據我們生活各維度的空間,讓自己更加充實,在需要他人的同時也被他人需要。不論你的圈子有多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夠被這個圈子認可和接納,與圈子融合,成爲這個圈子不可或缺的人。


第二段話:當不幸通過命運而來,不可避免、不能忽視時,這種不幸造成的痛苦纔是有意義的。換句話說,如命運般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肯定會以某種方式塑造我們。


我們可能永遠也感受不到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那段慘無人道、無比黑暗的日子,每天都跟死亡擦肩而過。正是這種經歷,讓他體悟到不一樣的人生,也實現了他的自我超越。他能從更高的角度看待痛苦及痛苦的意義。


當痛苦來臨時,現實情況讓你無法躲避,只能迎面而上。而這種境遇正是考驗你的契機,而往往敢於面對的人才能成長和蛻變,這就是命運在塑造我們,讓我們成爲一個更加堅強、勇敢、有擔當和獨立自強的人。


第三段話:實現意義有三種主要途徑,第一是做事、行動、創造;第二是體驗,如體驗自然、藝術或者愛別人;第三是發現不可改變的、註定的、不可避免的被人生限制的價值並主動適應限制,做出反應,接受命運。人類必須做好準備,隨之改變實現意義的途徑。改變實現意義的途徑可能是命運的要求,也可能是當事人主觀的選擇。


弗蘭克爾認爲實現意義有三種途徑:第一種是做事、行動、創造;這種方式是我們普通人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通過勞動和創造,去發現生活美好一面,我們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


第二種是體驗,體驗自然、藝術或愛別人。看到小羊喝奶的時候跪下雙膝喝奶,讓我們想到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看到一部戰爭電影,讓我們回到過去的年代,珍惜當下美好的生活。體驗能夠帶來感悟,也能幫助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


第三種是發現不可改變的、註定的、不可避免地被人生限制的價值並主動適應限制,做出反應,接受命運。當我們的人身自由被限制,或精神被摧殘,我們只能面對和承受。也就是你的一切都被剝奪,外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會和內在的自我相遇,你才能真正地發現你的內在,它能幫助你找到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探問》這本書是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那段日子的體悟,其中融合了他在心理學研究方面的一些觀點,因爲他的經歷很特殊,他所呈現的理念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理解的。我們看到的只是字面的含義,而背後的深意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體會到的。


但是他的觀點給我們一個啓示,就像開篇提到的:所有痛苦,都是考驗人性的機遇。


弗蘭克爾曾經在本書裏講過,在集中營死去的人都是好人,他說他自己活下來了,說明他自己不夠好。當痛苦來臨時,是否能夠敢於面對,有擔當,有向死而生的勇氣。即使已經瀕臨絕境,還能夠保持人性的純潔與高尚,這纔是弗蘭克爾想要告訴我們的。


看完這本書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改變自己的人生觀,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重新開始反省自己生命的意義。


作者:不惑青蓮︱推薦看過的好書。立志終身閱讀,終身寫作,終身成長。分享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