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升級︱瞭解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透過現象看本質

從心理學角度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心理疾病,就要看這個人是否知道自己的心理狀態,比如:一個人抑鬱了,他知道自己心理出現了問題,會主動就醫,這說明他還不是很嚴重,可以自己找方法調節。如果一個人心理出現了嚴重問題,甚至產生精神分裂時,不僅自己意識不到自己得了病,還會認爲自己沒有病,出現這樣的狀況,這個人的病其實已經嚴重了。


很多時候,面對壓力和挑戰,我們其實都處在心理疾病的邊緣,如果能更好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就會安然度過心理瀕危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調節自己,就會產生心理疾病。所以,我們要知道哪種心理現象是正常的,哪種心理現象是不正常的。


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一種心理現象,就是費斯汀格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


什麼是認知失調理論呢?


一般情況下,個體對於事物的態度和行爲之間是協調的,當態度和行爲出現不一致的時候,就會處於“認知失調狀態”,也就是心理緊張不好受。爲了緩解緊張不好受的心理,個體會自發地採取一些措施,譬如“改變態度(從不喜歡變爲喜歡)、改變行爲(停止誇獎對方)或者合理化自己的認知(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讓自己的心理恢復平衡。


比如:在單位要跟自己不喜歡的人打交道,而且還要假裝喜歡他、誇獎他,這會讓自己的心理緊張、不好受,爲了緩解不好受的心理,個人會有自我調節的3種措施:


第一種,改變自己的態度,讓自己喜歡上這個人;


第二種,既然假裝喜歡他、誇獎他讓自己心裏緊張、不好受,那麼就停止假裝喜歡他、誇獎他;


第三種,自己安慰自己,心裏想“誰讓他是我的領導呢?爲了有一口飯喫,討好他也未嘗不可”。


通過自我調節,讓自己的心理狀態恢復平衡。可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認知失調產生時,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當時的心理狀態,就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下面就用一個案例來解讀“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這個概念。


有一對夫婦說:“他們的孩子無緣無故地極度厭學,說什麼都不去學校,整天在家裏玩手機玩電腦”,這對夫婦一直用孩子學習好就高獎勵,孩子學習不好就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出現這個問題他們很苦惱。


通過心理分析發現:首先,孩子本身不愛學習,但必須堅持學習,這種現象就是認知失調。如果孩子成績好時,父母給孩子高獎勵,孩子就有了足夠的動機,爲了獲得高獎勵一邊維持厭學,一邊堅持學習的狀態,這樣會使孩子不愛學習的狀態根深蒂固。


其次,孩子喜歡打遊戲玩手機,其實他的內心知道自己是不對的,會有愧疚不安的認知失調。一旦打遊戲玩手機被父母高度懲罰、辱罵、剝奪電腦和手機後,孩子受到的懲罰反而降低了自責心理,孩子會認爲自己的行爲已經付出了代價,就更加理直氣壯地玩手機、打遊戲。


這對夫婦不清楚的是,獎勵和懲罰只能改變外部動機,而不能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所以纔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有很強的興趣的時候,給予外部獎勵就會大大損害內部興趣,這個人就不再是因爲自己喜歡而去做事了,而是爲了獎勵去做事,而外部獎勵帶來的驅動力遠不如內部興趣強大,可是這時候外部動機已經改變了內部動機。


所以,當一個人認知失調的時候,合理地採取正當的措施,才能避免個體產生錯誤的認知,導致錯誤行爲的發生。


每個人都有過認知失調的狀態,當我們知道了這個理論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就能規避錯誤的心態和行爲,更好地處理這種觀念帶給我們的改變。


當我們瞭解了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如何產生的,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自己,把握住人生。


我是不惑青蓮︱推薦看過的好書,終身讀書,終身寫作,持續成長,實現自我價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