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羊祜(hu音戶)是西晉大臣,策劃好滅掉東吳謀略上報晉武帝,因爲西部邊境還在作戰,朝廷意見分歧而沒有采納實施。羊祜爲此嘆息,“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

羊祜這句話後來漸漸變成“不如意事常八九”,並加上一句“可與人言無二三”,表示生活不如意實屬常態,難言之隱也很常見,要接受這是正常現象。

上面這些嘮叨算是一個註解,解釋的是常說這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們習慣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就會成爲雞湯。

雞湯的特點是:1、好說不好做,知道做不到;2、不告訴如何做,缺少有效方法。由此可知,凡事多做多體驗,找出適合自己方式,雞湯也可秒變大餐。

我們說道理是無用的廢話,就是針對道聽途說不去實踐者而言的,如果實際體驗過印證過,許多道理變作自己經驗,這就是另類的雞湯華麗轉身術。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就是一句雞湯,或者說正確無用的廢話,當然也可以實踐後變成經驗體會。

這裏的區別,就是偉人說過的形象例子,“辣椒辣不辣,只有自己嘗一口才知道”,否則你知道的辣只是道理。

如果接受“不如意事常八九”,那就容易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裏解決的還是情緒應對問題。

正如羊祜之憂心,大好形勢下不對東吳用兵,一旦東吳內部有變化,換了有作爲領導者,再想攻佔就怕困難很大,纔會嘆息道“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這麼好的機會不獲取,豈不是經歷此事的人會在今後悔恨嗎!

可見,即便聰慧大智如羊祜者,看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卻不能看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事實上,在羊祜病逝2年後,西晉便出兵滅掉東吳。

可見,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坦然做到是另一回事,知行合一纔會如此之難。

我們是普普通通人,也自然很難做到知行合一,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陽明先生告誡的,“需在事上磨”,也就是常說的多歷練。

現實生活是最好的老師,一次次教會我們不願意接受的,屢屢打臉之後有所領悟就算不錯,千萬別過高期待自我!

最近一個實例是這樣的。

學生自己安排策劃好出行路線,先是做高鐵到杭州,再乘機飛到廣州,然後換乘航班繼續飛去目的地。時間銜接留出足夠餘地,方案也非常可行,經濟上最爲節省。

不過實際出行還是出現麻煩,在杭州遇到雷電天氣,飛機延誤出航,甚至長達2小時以上,這讓後續換乘航班有了不確定性。

大家只能羣裏安慰說着急沒有用處,“見機行事吧”,“見機行事”這個成語倒是貼切的很,當然最差預案就是打道回府,再計劃行程罷了。

這時候接受不順利,接受現實,解決的正是情緒焦慮問題。事實上,雷電天氣影響的是時間延誤,而被耽擱的時間最後還是被航空公司協調處理好,並沒有影響後面行程。這個故事非常完美的詮釋了這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面對不順利,“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是積極應對,“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是消極防禦,但這些都很好,沒有好壞區分,關鍵要堅信“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車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是接受現實不如意、不順利,接受公路拐彎效應與達克效應曲線,而接受了最差也就有了最好!這其實正是底線思維的另類說法,生活原本不如意甚多,遇到不如意纔是正常,那麼遇到如意就讓我們祝賀吧。

常懷感恩之心,就是感謝生活賜予的意外之順利和如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