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從機場搭乘公交回城,只有我一個人,成了專車。司機師傅是個中年人,車子開得穩當,職業能力沒得說,不過言語流露出來的滿是抱怨。

坐了十幾站,聽了負面話語一路,完全沒有積極正向的一點點。比如路過修排水方涵的路段,抱怨“這路修了好久,你看沒人幹活,耽誤事”;開啓車內空調後,抱怨“這車花了60萬,跑個2、3年就不行了,比起人家某某差遠了”;後來有位老人上車,走到車後頭坐下,司機又說“上車就說先坐好,非要走到車後頭,摔倒了就得去醫院”,接着抱怨“去了醫院就被宰,沒有個萬兒八千別想出來”;後來這個老者站起來問是否到某站點,司機停車後得知不下車,又說“看你站起來就是要下車的,結果又不下車”。我有一搭沒一搭迴應,這時候忍不住說老人擔心坐過站,提醒下車站點就行了。

這個故事很典型,抱怨者儘管宣泄着,但並沒有獲得希望的迴應。類似故事還有祥林嫂,一次次說着悲慘,卻只有被嘲笑。

昨天說到羊祜的故事,引出通俗的兩句話,“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印證的是“一起都是最好的安排”,告誡我們遇到不如意別焦慮,世事本來沒有標準答案,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好。

在這裏,我們重點說說“可與人言無二三”。邏輯上,承認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就可以緩解焦慮,而後能說出來的事情也就非常少。

對於不如意事情,爲何可以說出來非常少呢?原因無外乎幾點:

一是感覺適應心理。大家都會遇到非常多的不如意,你說出來也就沒有新意,我們感覺系統天生只對變化刺激起反應,既然大家都有不如意體會,非常容易出現感覺適應,所謂再一再二不再三,那就多說無益。

二是無效後果體驗。說出來不會解決問題,不會減少不如意,只會獲得暫時好奇下的安慰,以及無效敷衍,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無效也就學會閉嘴。

可是,爲何我們還是會遇事希望說出來,也會遇到不少喜歡抱怨者,這個從心理上不難解釋,那就是訴說不滿可以緩解內心焦慮,是低水平處理情緒方式。

精神分析認爲這些人處於口欲期,需要通過喋喋不休來釋放壓抑的慾望。生活體驗告訴我們,遇到不如意抱怨別人,是本能宣泄情緒,否認事情不是自己責任,即時滿足低自尊。

他們獨獨忘記,這種缺乏延遲滿足的本能宣泄,於事無補,遭人恥笑,無益自己。

爲此,比較好的做法就是積極心理學倡導的,學會用積極心態應付不如意問題,這就是以前塗鴉文字反覆嘮叨的“積極歸因、積極關注、積極行動”。

每個人生活都是“不如意事常八九”,那些積極陽光的人也是如此,只不過人家換個視角看事情,給出積極解釋風格,處理消極負面情緒後,再直面問題,具體就是“多做少說,多聽少說,看破不說”。

這裏不由得想到辛棄疾那首著名的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至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要知道作者此時背景,一腔熱血想報國,卻被罷官趕回家,這些打擊憂愁如何說得出,能說出來的憂愁又怎能算作憂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