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2炎夏里的清凉,热闹中的沉思 ——参加命题培训琐记

因为参加过为期三个月的绍兴市命题培训,也曾多年参与或负责过月考卷、期中卷、期末卷、模考卷等命制,所以对县级的命题培训不是特别感兴趣,况且众所周知,凡培训大多是运动式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不知不觉无声无闻,一校乃至一市的素质提升之类培训刹那之间就完成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人进了个个成了,就是这么神奇,推想命题培训或许也是这样的。

果然不出所料,各学科集中在一起的通识培训就是如此。讲了稀里哗啦的一堆,不过是几年或者十几年前人所共知的“常识”。听的时候就很艰难,像被催眠了一般,瞌睡作祟,令人如坐针毡。第二排位置坐着,教研室主任在边上虎视眈眈,不敢轻易酣睡。在他以为的所谓重大事件,在我们而言,没有比抵御瞌睡更为重要和神圣的了。这时候也会良心发现,反躬自省:作为老师,讲课是一种罪过,没完没了地讲课简直弥天大罪,——所以这时候就觉得教研室课堂建议说的“每堂课至少要有一次笑声”(当时领导传达这句话时,老师们都笑了),是无比正确的,因为大家都笑了,就睡不着了。

通识培训之后,分组命制原创试题。忝为小组组长,便事先对主题有个初步的构想,以项目式活动构建整个试卷虽很时髦,但力所不能及,所以找了子夏的一句话,以此串联四个板块,完成相应的任务。尽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里的关键词大多囊括语文学习的各个部分,但总的来看还是牵强的,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度不够。不得已求其次,这个时候,为完成任务,将就也是美德——意见不一,又无新的建议,僵持着就永无希望。后来裘老师提出以发掘当地资源命制本土化的试卷,大家都不是很赞同。原因有二:除裘老师外,对崇仁都不熟悉,命制会异常困难(后来事实也证明即便对崇仁了如指掌的裘老师能够取用的资料也极其寥寥);本地内容太多,从做题角度着眼,也有很大的局限,至少在公平性上是有欠缺的。但我想,这个创意是好的,既然裘老师做了一定的前期准备且信心满满,何妨自立一军,独辟蹊径呢?于是,有了一个组命制两套试卷的构想和计划。

试卷初步完成后,中间停顿了快一个多月。一方面是专家在认真看试卷写批注之中,另一方面教师也投入到更重要的工程里:不是去参加与中考有关的事务,就是准备迎接年段过关(期末)考试或做与年段过关考试有关的事务。等修改试卷完成和期末考务工作结束之后,我们的命题培训又一次被安排到工作日程里。

前两天的培训在剡溪小学美术教室里,那里的桌子安排很有特色:按小组排列,桌下有横档拦着,让你的脚无处可放;需要斜着身子看讲台,看ppt,脖子被不断塑形,终于扭曲成奇特的造型。第一天很难接受,并且很恐怖地想起学校进行了四年之久的新课改,学生的座位和每日的坐姿就是这样的,我们坐一天就觉得难受,学生要坐三年却无怨无悔。第二天就比较适应了,自然或者说更主要的是跟讲课的内容有关,那天回家写了这么一段话——

今天讲课的教师是丽水教育教学研究院的教研员林忠港老师。林老师讲课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如研制试题的六种意识——类型意识、材料意识、结构意识、难度意识、对接意识、组合意识;18般武艺,如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文心、文论、文本、文体、联结、理念、阅卷、迁移、运用、思维、互文、生发、情境、美工等),又善于用具体的例子和细微的分析来阐释与证明,因此很有可听性,令人忘记疲倦,且真切实在,容易产生共鸣。上午从理论层面讲的(题为《试题研制的那些理儿》),下午则着眼操作,既有基于学生作业而讲解的编制试题的“五不方针”(仪表不凡、循道不违、守常不变、要言不烦、出尘不染),又对学生编制的三份试卷予以逐题评价,指出得失,提出修改意见,其阅读之细、思考之周、讲析之详,令人感佩。

四天之后,当学期结束,师生云散,我们又一次相聚于嵊初校区,参加最后三天的培训。原定所谓的省教研员亲临指导,最后自然是美好的梦想,留待后一批变成现实。第一天是通识培训,原本看到的标题有基于solo的高阶思维命题,后来改了题目又奔到核心素养去了。那天,我还郑重其事怀揣着早已买来的《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想想老师到底会怎样讲这本书,谁知solo理论只讲到几分钟滑过去了,结果就不好意思拿出来。

幸好曲终奏雅,最后的两天,江奎老师给我们切切实实的指导和帮助,如同炎夏送来了阵阵清凉。同样是小组排位置坐着,没有那种压抑感,在教室的后面角落,面对着空调,感觉着凉爽。

教学相长,小组间的探讨最有意思。自己偶尔命制一道原创题,仿佛像胡适说的那样发现一颗卫星,激动得不得了,以为戛戛独造,在小伙伴质疑之后,土崩瓦解,经不起丝毫的推敲。即便才华涌现,梦笔生花,只要不那么自欺,缺陷摆着那儿,是无论如何难以掩盖的。

自然,小组的展示,最见创意,在最后一天的展示中,六个组的代表轮流展示命题成果、分享磨卷的甘苦,许多题目,令人刮目相看。印象较深的有:“联通”主题巧妙的构想,题材充满着新鲜感和时代感;注射疫苗的小作文,切合时代又基于生活的现实问题;《嘱咐》材料,不仅与整卷“红色”相吻合,命题又凸显文体特质和文本特点,且分层赋分尤见心力;“一叶扁舟”文言题,诗文组合,材料丰富,尽管有模仿的成分,但尝试这样的大题,作深度的探究,命制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突破。反观我们组,除了裘老师极具原创性之外,其他题可圈可点的较少,一则是因为受主题限制,材料方面开拓得不够,修改也没有跟上,二则组员特别年轻的似乎不多,富有创意且不惮修改,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追求命题尽善尽美的更少,而像我一般超然而又悠然的,或许更多。

回顾这次培训,对我而言,从命题的理论或技艺的提升,是比较少的,因为无论是通识还是学科,所讲的耳熟能详,稍值得一提的倒是小组的磨题和江奎老师的指导,但我们组改动的寥寥,因此也没有触及真正的命题核心。自然,借此机会,可以反思或者说由此活动促进今后切实行动的,有这么几点可说:(1)读题和做题,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日常,读题可借助菁优网、二三组卷和学科网,手机端可以随时看各类试卷,做题则需要买试卷按期进行;(2)在这个网络时代,教师的学习力需要培养,努力关注和接收新鲜的信息和事物,以便能够与时俱进,因为命题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命题的核心是对真实生活问题的关注与解决,生活是命题的目的和源泉;(3)快到五十,要领略“知命”的真谛,“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明白社会的特点、自身的局限和必然的规律;(4)要坚定自我,追求专攻之业和独有之喜好,自辟桃源,复得自由。(书山花开20210712)

链接:1.32学时培训琐记碎念;2.一个雨天,“思维”飞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