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人言无二三:爱说、会说、不说,“谁在说”“在啥环境下说”

人际互动离不开说,如何说是个大问题,这是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反映,或者说是心理健康指数差异的表现。

我们可以简单区分为三种情况的“说”:爱说、会说、不说。

一、爱说。

家有小孩子最热闹,整天精灵古怪,精力旺盛,不住嘴地说。这种孩子式的爱说,可以视为好奇有趣的探索,非常正常。

随着心理发展,许多成人还是习惯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屁大一点事唯恐别人不知,整天唠唠叨叨,那就不太正常了。

就个人体验,读书时候曾遇到非常爱说的人,整天不住嘴,却又“言之无物”,尽是鸡毛蒜皮之类,感觉很无聊。这是很久以前的感受,今天回顾可能恰恰反映了我的内心世界,即我本人就是如此的人,但还不如人家能说出来,由此反向形成。

那些自己否定的、看不起的人事物,最有意义。

这种孩子式爱说,可以归结为两点原因:1、优越情结,自卑代偿为优越感,遇事通过能说爱说,表达自我虚伪优越感,高人一等,即好为人师。2、负性情绪,外界事情的出现,导致焦虑、愤怒、压抑、恐惧等,通过话语宣泄缓解情绪,这是防御机制发挥作用。

二、会说。

随着生理心理年龄成长,慢慢会变为成人的“会说”,即有分寸地适当地说,不再是一股脑的倾其所有的爱说。

爱说不等于能说,更不代表会说,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不会说,但可以感受到爱说与会说差异,这可意会虽不可言传。

我见过很多会说的人,相信每个人都如此,人家不说则已一说说到心坎里,非常贴切有深度,还很有温度,这是共情能力体现,即站在对方角度看事情,且大气大度大方。

成人式会说的人也有两个明显特点:1、要有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有话不全说因为有些事多说无益,说出来不能解决,反而徒增难堪,也就欲语还休,说话要看对自己有无用处,这是利益衡量,非但无可厚非,还得认真学习。2、要有效,说的再多不如懂我,这是站在对方角度来说,说过的话没有效果,那就慢慢体会到适当说别全说。

会说话很难,不信回想下,酒桌上几句祝酒词都不容易说的贴切到位。何况人性是本能的孩子式爱说,体现优越,缓解情绪。

三、不说。

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就会保持沉默不语,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乱说,说也会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典型例子就是禅宗的各种“公案”,也就是充满禅机的小故事。比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直抵人心。

不说的典型例子就是“看破不说破”,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说源自深度共情,人人都有欲望需要,理解别人的不容易与自己类似。二是不说源自情绪平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冷眼旁观,做好自己的事。

最后必须要说,爱说、会说、不说没有本质好坏对错,关键是看“谁在说”“在什么环境下说”。比如遇到不平事情可以在家里尽情宣泄说,起到缓解情绪作用,比如知道自己水平不够,却忍不住原形毕露嘚瑟自己,也要原谅自己,比如不该说却说了,只要自我觉察到也是好的。

概括说,话多劳神,训练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是很有必要的,当我们滔滔不绝时候,警醒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