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劉備一提“披髮入山”?孫權就不敢西進取蜀?

赤壁之戰後,曹操戰敗撤軍到北方,孫劉兩個集團經過一段時間休整打算去奪取西川的益州。

但在孫權說出要聯合劉備共同奪取益州之時,劉備卻說不妥。孫權想派孫瑜強行入川,劉備說你一定要這麼做,我就是“披髮入山”,也一定不會失信於天下。孫權無奈只好召回了孫瑜,所以爲啥劉備一句話就讓孫權認慫了呢?還是在周瑜活着的時候,孫權就蠢蠢欲動,想要奪取益州,而且有了一些實質性的行動。赤壁之戰勝利後,周瑜就奪取了江陵,曹操的勢力就撤退到北方。

周瑜認爲曹操剛戰敗,手下軍隊士氣和精力不佳,估計無力和孫權征戰,就提出奪取益州,要是成功的話,就兼併漢中。要是這一步再成功,就留下孫瑜駐守益州,爭取與西北的馬超聯合。之後周瑜回來,與孫權一起從襄陽進攻北方。周瑜認爲如此一來就有機會和曹操決戰並且有機會能戰勝他。孫權同意。可惜周瑜病逝,這個計劃就暫時放棄了。好像這麼分析一波,周瑜這個計劃還是一定的可行性的,屬實太可惜了。

處理完周瑜的後事後,孫權又想實施這個計劃,還跟着劉備一起行動。劉備手下的許多人似乎都認爲這是一件好事,畢竟拿下益州,吳國還能跨過荊州擁有益州嗎?益州不就是我們的了嗎?

荊州主簿殷觀反駁這樣的說法不對。要是我們給吳國集團當先鋒,奔赴前線無法奪取蜀地,撤退回來便會被吳國人趁機消滅,這樣還想着什麼好事!如今咱們只有贊成吳國人伐蜀,但就說我們新據諸郡,還無法再次動兵。吳國人暫時應該不會有所行動,如此我們就能獲取吳蜀這兩方面的利益。

殷觀的這種說法讓劉備很是認同,就跟孫權說了一大堆話,意思就是:我是沒辦法再出兵的了。而孫權根本不聽,叫孫瑜帶着水軍來到夏口,想要強行通過。劉備對着孫瑜說:“你如果一定要奪取蜀地,那我就披髮進山,也不會失信於天下。”孫權知道劉備的態度十分堅決,於是只能將孫瑜召回。

所以,爲什麼劉備的一句“披髮入山”就能讓孫權放棄伐蜀的軍事行動呢?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因爲劉備做了萬全之策,孫權軍隊真的過不去。

據《獻帝春秋》記載:劉備讓關羽軍駐紮在江陵,張飛率軍駐紮在秭歸,諸葛亮留守在南郡,自己則率軍前往孱陵。因爲有了這樣嚴密的部署和應對,孫權才召回了孫瑜。劉備的一番部署就把孫權嚇了回去,那當初周瑜爲什麼就沒有這個問題呢?

其次是因爲孫權借地給劉備,因爲周瑜的死,失去了荊州的自主權。

當初周瑜爲南郡太守,他的伐蜀大軍,既可以從這兒集結,又可以從這兒得到補給。或者說,南郡也就是江陵城讓蜀地變得“近在咫尺”,伐蜀大軍以此爲大本營,真可謂是進退自如。可惜周瑜已死,南郡太守也換成了劉備的人。這時候的孫權再想伐蜀,江陵城不但不是起點,連支點都不是,劉備不允許,這兒甚至都已經成爲卡點。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周瑜儘管反對,但是爲何後來說了自己的意見也就算了?原因就是這個南郡太守是他。也就是說,有了南郡,劉備這個荊州刺史就不能爲所欲爲。甚至可以說有南郡在手,劉備只能是乖乖替孫權打工——抗曹。

現在南郡沒了,孫權想跨越荊州,就只能看劉備的臉色。那麼孫權爲何不趁機先解決劉備的問題呢?

最後則是孫權這時候的目標不在此地,而是在合肥。

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已形成,但是無論局部地區有多麼熱鬧,但是天下格局的走向還是得看曹老闆啊!也就是擺不平曹老闆,兩家就算是打架也不敢往你死我活的方面去打。就像後來的湘水劃界和呂蒙過江擊敗關羽,雙方也都是打了個見好就收,就算後面劉備夷陵之戰敗了,陸遜也不敢順勢滅蜀。

因此此時劉備不僅要先解決劉備的問題,而是要先解決擺平曹操的問題。如果可以奪取合肥城,孫權想要進中原便有了戰略支點,因此孫權才能對合肥城孜孜以求。只不過孫權有點黑仔體質,曹操在這裏有能人,一開始是蔣濟後來是張遼,孫權就是過不了合肥城。

總之,孫權就是想讓劉備替他抵抗曹操,就會付出一些什麼代價,想讓劉備給自己打工,可不是想給自家將軍隨便封侯就完事了!爲啥一句披髮入山就能讓孫權放棄伐蜀?從劉備借荊州,周瑜去世糜芳成爲南郡太守那一刻起,天下事問曹操也得問劉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