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朝花夕拾》:細節的串聯和節制的敘述

01串聯回憶裏的細節和場景

在讀這本文集的引子時候看到魯迅先生這樣說:

“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我馬上便聯想到了自己,我是連回憶也沒有的人,實在太少太少。我總以爲既然要寫作一篇篇散文,總得是值得記住的大事,零零碎碎的畫面算個怎麼回事呢。魯迅先生到底還是有回憶的,他也到底是從回憶中抄出來了一本回憶往事的《朝花夕拾》文集來。

然而當我讀着一篇篇翻去,《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等文章陸陸續續地進入我腦海中時,我卻慢慢發現,回憶的散文不一定要樣樣記得清晰才能寫成,一個畫面,一個細節,都可以成爲一篇回憶散文。

比如《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先生對於阿長的故事有記錄多少呢,並沒有,不過是阿長名字的淵源、阿長的睡相、阿長的規矩、阿長買《山海經》等瑣碎的故事,串聯起來便成了一篇散文。而這些故事本來聯繫其實並不大,這時候就看作者怎麼把他們串聯起來。方法纔是最爲重要,材料,只需要一點點。我以爲,魯迅先生是用幼時的”我“對阿長的態度串聯起關於阿長的種種細節。從一開始的尊敬到不大尊敬甚至惱恨到最後又恢復敬意,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也符合事實,將這些碎片話的關於阿長的記憶連接起來,渾然一體,這便是高明之處,也是散文寫作的要義。

再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關於百草園,敘述園子裏有什麼植物,還有美女蛇等故事,然後由幼時開始上學自然而然轉到三味書屋,關於三味書屋更是沒有多少詳細的描述,不過是初見三味書屋的模樣,然後便是老師的大致模樣,問問題的一個細節,背書的一個細節,這些串聯起來,就有了三味書屋的形態了。而三味書屋其實又主要與百草園形成對比,這才成就了這篇經典的散文。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回憶,只不過多和少的問題。但凡有回憶,能存在回憶裏的細節和畫面,其實都蘊含了個人較爲深刻的情感,而情感就是串聯起這些細節和畫面的最好的線索。

所以寫回憶散文,我認爲有多少回憶並沒有很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怎麼寫。

02節制展示,由內而外

讀《從百草園到到三味書屋》的時候,便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魯迅先生寫這些散文似乎從沒有可以要述說什麼,也沒有要可以美化哪個他尊敬的人物,如阿長,藤野先生,也沒有可以要醜化哪個他事實上很討厭的角色,如看病的醫生,如鄰居衍太太,甚至也沒有可以表示對人物的同情,如範愛農。閱讀的過程中,發現魯迅先生其實很少發表自己直觀的意見,抒發直接的情感。他總是敘述,總是展示,把那些人物與自己有關的能記得起的點滴就那麼剋制地敘述出來。

如:

”他死後一無所有,遺下一個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幾個人想集一點錢作女孩將來的學費的基金,因爲一提議,即有族人來爭這筆款的保管權,——其實還沒有這比款,大家覺得無聊,便無形消散了。

現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尚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

正如魯迅先生寫小說一樣,總是不會自己發表多少意見,而是將自己思索的矛盾問題呈現在讀者的面前,讓讀者去進行個性化的思考。

當然相對小說而言,魯迅先生的散文會多一點自我情感的表達,畢竟終歸是散文,如:

”這些話我聽去似乎很異樣,便又不到她那裏去了,但有時真想去打開大廚,細細地尋一尋。大約此後不到一月,就聽到一種流言,說我已經偷了家裏的東西去變賣了,這實在使我覺得有如掉在冷水裏。流言的來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來,但那時太年青,一遇流言,便連自己也彷彿覺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見人們的眼鏡,怕受到母親的愛撫。“

然而,總體的敘述是很節制的,只有節制的敘述,才能形成張力,讓讀者自己體味到其中情感的波濤洶湧。我認爲,以上兩點,對於我們自身的寫作,是大有裨益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