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企業的認知形成

運作項目必須具備批判辯證的思維,很多時候所謂成功的經驗會掉入“自我”的陷阱,很多時候市場需求結構背後的消費者置換了,你可能一下子整個人就沒了。

TROUBLE SOLVER 往往也是TROUBLE MAKER.

過去因爲信息不對稱匱乏信息源而撓破頭皮,現在因爲信息極度冗餘而無從下手,產生的自是需求。

而羣體跟羣體在一起是會不經意的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所謂“信念”,事情就是這樣子的,-社畜/社恐-很多百度新的詞條更新就是因爲感染力和傳播性太強了,以至於對特定的一部分羣體有着極大的影響。

就像所謂老闆和老闆抱團取暖,而忽略了年輕羣體微弱的發聲,口口聲聲通過培訓會說什麼“要有遠景,使命,價值,一切爲了培養人才”。

掉頭卻又說“這人不行,那人不行,現在年輕人太難帶,帶不動,眼高手低,好高騖遠,新人來了學會就走了,都他媽是成本啊……”

爲什麼整天唸叨,不就因爲沒有嘛?

感情你是想要找終身工作者唄?敢問您是分配住房?還是分配伴侶?還是一起分配了?

企業家必須先正確標識不同階段企業匱乏的和需求到底分別是什麼?

缺人,就趕緊加人,與其拿自己的思維定式看到的永遠是再拿自己的滿分在比較別人的短板,看清的永遠是自以爲是,看不清的永遠是人本身的動態複雜。

人都能用,只是他自己做會怎麼去做,優先選擇的一定是對方認爲相對有把握的,那就先去做唄。

新人不犯錯,不知道錯誤爲什麼會產生,不理解工作對社會本身的作用,那人永遠都是新人,些許經歷之下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新人在很多維度都可以做得比老人更極致。

你可以說“你身邊的人都會因爲我的幾倍工資被你而獵取”,那我也直白就告訴你,他媽同等條件下,他們更樂意與我合作,本身自給自足的也更願意跟我合作。

不相信?我們大可把時間線拉長去試試。

員工講話的時候老闆最需要做的不是急着校正,而是閉嘴先聽。

你的幾十年從業經驗很有價值,但當經驗背後的市場供需發生明顯變化就要異常當心。

尤其是團隊人員結構那些肉眼看不到的意識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當一家企業不再吸引年輕人,其他的再好,也不具備發現可持續性的內在邏輯。

很多營銷而生的人爲了刺激工作績效而招募其他城市的人,設立績效刺激所謂需要錢,有房貸車貸各種現實壓力的人,我不說好壞對錯,但只是也會同樣因爲什麼來,因爲什麼走,甚至爲了得到不擇手段,後果可否承受的問題,自行思斷。

一個人的好壞,永遠不取決過往做過哪些好事或壞事,更多的是身邊環境的影響力,自己也不知爲什麼做,但往往就做了。

也正因如此,更需要社會責任企業的存在,不爲別的,只爲了更關注企業發展和人的關係和企業之外的人的關係,只有當人際關係不再消耗,和只求經濟發展的直線思維,社會方纔更具可持續性,民衆樂業安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