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有點文化

我讀書並算不太少,迄今爲止大約有一千餘本。我最開始讀書,是因爲小時候農村“無聊”的生活。

我家從小管理極嚴格。放學回了家後必須歸家不能去外玩耍,每逢週末,家人外出,我就被門鎖鎖在家裏,也不能外出。

所以,少時的快樂,多從書裏獲得。父母每次去外打工,必留下三四元鉅款,這本是一兩個月的零花錢用度,但我每次都將這些錢拿去買書。

那時候買的書頗多,先是《一千零一夜》,再後面是《安徒生童話》,每次有錢,都攢着,等着趕集時去街上淘上一本便宜的書。

每本書能看上許久,如那《一千零一夜》,每一個小故事,我都看上不下10遍。

到了四年級,老師幫我們訂雜誌,我跟同桌合訂了一份《農村孩子報》,終於,每個月又多了一些可以讀的刊物。

上初中時,我算是正式走進了書屋的大門。初中時我從農村去市裏唸書,借住在姨父家裏。姨父是大學生,家裏藏書數百冊,我也因此把所有的空閒時間拿來讀書。

我跟書的緣分,大抵上是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

整個初中時光,我成績很一般,但在讀書上確實花了不少功夫,以至於我後來工作,都覺得自己是一個“讀書人”。

這兩年讀書日漸偏多,讀書也成了主要工作之一,大約是半年前,我卻突然有一種感覺:我讀書是真的少。

少不是說讀書的本數,上面我也說過,我讀書也有一兩千本。但若論是認真讀,其實很少,大多是讀完即扔,也只是記個大概,多年後還記得的很少,而且我沒有認真讀過大書,如《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甚至一些國學的書,我也未曾涉獵。

起初並不以爲讀書少,因爲見的人不需要我們用書來悟,後來見的人越多,越發現讀書的妙處,交流的方便之處。

前幾日我花了很長時間看了許知遠的《十三邀》,對於這樣的訪談,深感震驚:對話的藝術,交流的信息密度,都讓我深深覺得,自己讀書匱乏。

當然,此刻我也早已明白,我確實是讀書少,沒什麼文化。因此近來讀書越來越雜,看哲學,看歷史,更看歷史長河中的人物,惡補一番。

讀書爲了什麼?我起初是以爲學以致用,讀書難道不是爲了更好嗎?讀書難道不是爲了更成功嗎?

我讀了很多書,我讀《曾國藩傳》不下二三十遍,學其個人管理方式,學其經濟,學其湘軍管理體系,如飢似渴地閱讀曾國藩的一切,目的是讓自己更好。

但後來我發現,讀書未必如此。讀書的致用之論,如學其精神,學其方法依然是讀書最小的妙用,而更大的妙用大概在於:讀書是爲了明己。

在複雜的世界,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隨波逐流?我們內心的焦慮,是真的焦慮,還是被外界信息影響的假焦慮,我們所追求的,真的是自己想追求的嗎?

讀書大約是爲了明己,在這個世界,更加真誠地活,也爲了活得更像自己,不必背上重重的殼。

倘若有所追求,一定不是因爲所有人都在努力,而是,我真的很想過一種,我自己想要的生活,心是透亮的,敞亮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