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一把永恒的火炬

这几天特别热,没有风,也没有雨,大太阳明晃晃地,尽职尽责地从早照到晚。

每天一出门就想起《骆驼祥子》里的一句话: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

高三的师生是没有暑假的,热,也得坚持上课。

教室里新换了空调,前后两个新空调,从早上六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可是,一节课上下来,还是会汗流浃背。

一个教室里六七十人,有的甚至八十多,十七八岁的孩子正是活力四射的时候,个个像小火炉。

明年孩子们就要高考了,如果在家,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而在学校,因为纪律要求和统一的作息时间,偷懒的可能性就小了许多。

尽管暑期上课很煎熬,但老师们还是毫无怨言地来了。

没有什么比学生高考更重要的事了。

从教二十多年了,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带高三了,按说有一些经验了,可是,我却越来越感到恐慌,觉得自己天天忙忙碌碌,却岁岁两手空空。

不是时光辜负了我们真诚地努力,而是我们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渐成了一棵没有思想的芦苇。

初为人师时,我每天认真地备课、讲课、批阅作业,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想着如何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想着如何让学生觉得更丰富多彩。那几年,真可以说是在讲台上挥汗如雨,辛勤耕耘,当然也因此获得一些荣誉。就在我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时,遇到了大学好友欣。

上大学时,我跟欣一起坐夜车去北京看升国旗,因火车晚点,当我们急急地赶到前门时,正遇上看完升旗回来的人流。如今的欣已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文学院院长,全国有名的专家级人物,不知看了多少次升旗了,而看升旗对我,依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欣了解了我的情况后,说,这些年,你写过多少文章呀?

我一愣后,实事求是地说,除了为评职称发过几篇外,还真没写过。

已出过几本专著的欣说,你算得上一个尽职的老师,你很用心了,领导会赏识你,学生会喜欢你,尊重你,你也获得了荣誉;但然后呢?你把所有的心血都给了学生,你拿什么给你自己呢?

等你人老了,知识也老化了,你就会被学生嫌弃,甚至抛弃了。

只有你自己专业发展了,强大了,你就不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或者是一道无比浩瀚的大江,每一朵浪花都是新鲜的,活泼的,有意义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生命将不再是蜡烛,而是永恒的火炬。

自我的发展最重要。你要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强大,你要写文章,通过写文章记录自己的生命,唯有你自己的成果才是真实的,而这才会给你带来最大的安慰!

朋友的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但我终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给自己找了种种体面的借口,没有动笔写过什么。

时光如流水,一晃,好几年又过去了,当我看到教师队伍的淘汰,遵循的也是丛林法则时,我马上想到了自己。

时不我待,在我尚未完全老去时,我一定要努力挣扎一番的。每天叫醒自己的不仅是闹钟,还有残留的理想和一丝星光。

我开始认真地读一些书。以前读书,全凭自己的喜好,现在我开始读一些专业类的、哲学类的、美学类的,等等。虽然读得很吃力,但也总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让我有了继续讲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作家林放说,烂熟几十本好书在肚子里生了“根”,就好比打仗时有几百子弟兵在身边一样,终身受用无穷。

读的多了,写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文章自得方为贵。”“胸藏万汇凭吞吐”。不写不快。

两年前,我开通了公众号,就是为了记录生活,记录自己的思考,就是想让自己在记录中形成习惯。

及时地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就是记下生命走过的岁月。

虽然一段段日子逝去了,但回忆鲜活着。当年华老去,我们的思想依然在自己的文字里闪闪发光。

德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曾说,我们要写作,靠心中的承担来写作,从迷茫的情感和思想中走出来,这是我们的责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把写作当成一种责任,带着学生翻越文字的千山万水,走向生命的澄澈与清明。

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每天,让自己读一点;每天,让自己写一点。在每天一点的阅读与写作中,让自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