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ELL導言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考慮如何把自己想做的事情——英語教學,和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公衆號寫作,結合起來。然後,在今年年初申請學校的時候,我申請了一個iPhD的項目,Integrated PhD in Applied Linguistic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應用語言學和英語語言教學混合博士項目)。這個項目的課程設置方式給了我很大的啓發,於是,我有了把自己的公衆號轉型爲文章分享和英語學習結合在一起的混合型公衆號。

雖然有了大致的方向,但具體以什麼方式呈現英語學習的內容?選擇什麼樣的素材?如何把自己的英語教學理念通過網絡平臺呈現?……

六月初,我在面試iPhD項目的過程中,導師問我關於EFLT(英語外語教學)的想法。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2010年9月到2015年7月,我在邊疆小鎮支教,於是我對落後和貧窮有了切身的體會。或許因爲這一段經歷,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爲對於學生而言,英語學習的最大障礙是“距離”,學習者和目標語言及文化之間的距離。

“I always thought what my students needed was the opportunity to see the outside world, so I tried hard to open the door for them. But now, I suddenly realize that I was wrong. With Internet and smart phones, students can actually see the world at any time. However, the thing is, they ‘see’ the world, but not really see it.”

(我一直認爲學生缺的是看見外面世界的機會,所以我試着去爲他們打開通向世界的那扇門。但是,現在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錯了。事實上,學生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問題在於,他們沒有真的去理解自己看到的世界。)

導師們秒懂了我的意思,並分享了一些想法。一番討論之後,我說,“Now I am thinking about bridging them via English.”(我在想讓學生們通過英語學習去理解他們看到的世界。)

可是,具體該怎麼做,我依然沒有答案。

6月底,我在刷《劍橋雅思16》的時候,Changes in Reading Habits——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way we read today?(閱讀習慣的改變——我們現在的閱讀方式帶來了怎樣的影響?)一文讓我突然有了思路。

所以,從本週起,“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文字上”會增加一個新板塊——MyELL(my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希望讓更多想要學英語的朋友們可以通過MyELL,把英語學習變成一種日常習慣,學會多視角看世界,批判性地分析看到的人和事,並最終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

幾番對比考量之後,我選定雅思作爲學習素材,但不同於其它雅思學習平臺的地方在於,我將嘗試把Listening, Reading, Writing, Speaking四塊結合在一起,把聽力和閱讀作爲language input(語言輸入),口語和寫作作爲language output(語言輸出),通過Vocabulary Builder(小詞巧記)、Perspective-taking(換個視角看問題)、Critical Thinking(一起來“找茬”)和A Flash of Insight(靈光一閃)四個專欄呈現。

MyELL現處在實踐初期,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但它會慢慢成長起來,也希望它能讓想要學好英語的朋友們受益。


P.S. MyELL目前會以不定期的方式更文,敬請期待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