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分享:行爲目的之分析和研究,對心理治療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近一年時間裏,由於新建跨河大橋緣故,習慣坐的公交車改線繞行。最近大橋建設完畢,公交車也恢復原來線路,這其實不影響我出行,但卻讓我很久不習慣,遇到改線地方處,總詫異走了一條“陌生的路”。

實際上,這條“陌生路”是原來習慣的路,久而久之不走,又因爲改線的路太熟悉,頓生感慨,頗不適應。

當然,我這個心理感受是完全內在的,沒有給任何人說過,直到今天爲了塗鴉文字。

人是歸因動物,我自然要給感受來個解釋,首先想到“路徑依賴”,其次“大五人格特質”理論的“開放性、好奇性、封閉性”,然後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控制點”,帶有外控制的影子,受到情境力量的影響。

但是我知道,自問自答,自圓其說,這都是歸因而已,作爲解釋這在心理學上沒有太多意義,或者說僅僅是爲了讓自己心安,確保有那麼一點控制感、確定性。

關於行爲的原因與目的,著名心理學家許又新教授給了下面這段忠告,在心理大咖李克富老師看來,就是心理諮詢的“經文”,需要牢記於心:

“心理治療的前提是,一個人對可能的行爲有選擇的自由。人的行爲總是體現着某種目的,即使行爲人對目的沒有察覺到或者不承認。行爲目的之分析和研究,對心理治療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因此,對於我這種“內隱行爲”,歸因解釋不重要,解釋都是按圖索驥找出來的,重要的是“行爲目的之分析和研究”。

我這樣路徑依賴的心理目的,或者說心理動機,究竟是什麼呢?我想起家人調侃或者忠告我的,“要你接受新鮮事物太難了”!深層的意思,用心理理論的解釋,估計是“安全感不足”。

由於安全感不足,我纔會因循守舊,跳不出舒適區,固守自我侷限,表現在公交車線路這些具體事情上,就是感受到的詫異與不適應!

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的理念,特點之一是越基礎的需要越重要,比如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這些需要的缺失會導致心理問題,乃至嚴重心理障礙。

在許又新教授看來,心理問題的出現首先與人際關係有關,而根源在於心理衝突,表現爲多種多樣,如“應該之暴虐”“被愛的渴求”“自卑情結”“罪感”“恥感”等。我想我的這個“路徑依賴”,心理衝突估計是“應該之暴虐”,好好的熟悉的路應該繼續走啊!

偶爾看到許又新教授的學生分享文章,說到了許教授幾個有趣故事,二轉手分享給大家吧。

一個是不喫主糧菜故事。許教授在食堂打菜時候,喫從來不喫“土豆絲”“黃豆芽”,因爲許教授認爲土豆、黃豆都是主糧,不是蔬菜。大家猜猜,許教授這個行爲,是啥動機目的呢?

再一個是心理治療故事。一個年輕小夥在父親陪同下做心理諮詢,千般扭捏後說出心理問題是手淫,你能猜到徐教授如何簡潔有效諮詢的?過程很有趣很大膽很震撼,非常妙不可言,想知道的朋友請留言。這裏,就說許教授諮詢結束時候這句話,“手淫人人做,有什麼可擔心的!”由此,可以看到心理衝突的“恥感”對人影響至深!

當然,目的動機分析,不是遇事就要如此,更不是對人說出來,否則就是昨天文章說的二郎神第三隻眼了。我們要做的是學習孫悟空,在需要時候能變凡眼爲火眼金睛,而這需要平時保持有意分析,但不評價不說出,作爲有趣的日常訓練就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