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分享:行为目的之分析和研究,对心理治疗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近一年时间里,由于新建跨河大桥缘故,习惯坐的公交车改线绕行。最近大桥建设完毕,公交车也恢复原来线路,这其实不影响我出行,但却让我很久不习惯,遇到改线地方处,总诧异走了一条“陌生的路”。

实际上,这条“陌生路”是原来习惯的路,久而久之不走,又因为改线的路太熟悉,顿生感慨,颇不适应。

当然,我这个心理感受是完全内在的,没有给任何人说过,直到今天为了涂鸦文字。

人是归因动物,我自然要给感受来个解释,首先想到“路径依赖”,其次“大五人格特质”理论的“开放性、好奇性、封闭性”,然后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控制点”,带有外控制的影子,受到情境力量的影响。

但是我知道,自问自答,自圆其说,这都是归因而已,作为解释这在心理学上没有太多意义,或者说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确保有那么一点控制感、确定性。

关于行为的原因与目的,著名心理学家许又新教授给了下面这段忠告,在心理大咖李克富老师看来,就是心理咨询的“经文”,需要牢记于心:

“心理治疗的前提是,一个人对可能的行为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行为总是体现着某种目的,即使行为人对目的没有察觉到或者不承认。行为目的之分析和研究,对心理治疗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我这种“内隐行为”,归因解释不重要,解释都是按图索骥找出来的,重要的是“行为目的之分析和研究”。

我这样路径依赖的心理目的,或者说心理动机,究竟是什么呢?我想起家人调侃或者忠告我的,“要你接受新鲜事物太难了”!深层的意思,用心理理论的解释,估计是“安全感不足”。

由于安全感不足,我才会因循守旧,跳不出舒适区,固守自我局限,表现在公交车线路这些具体事情上,就是感受到的诧异与不适应!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的理念,特点之一是越基础的需要越重要,比如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这些需要的缺失会导致心理问题,乃至严重心理障碍。

在许又新教授看来,心理问题的出现首先与人际关系有关,而根源在于心理冲突,表现为多种多样,如“应该之暴虐”“被爱的渴求”“自卑情结”“罪感”“耻感”等。我想我的这个“路径依赖”,心理冲突估计是“应该之暴虐”,好好的熟悉的路应该继续走啊!

偶尔看到许又新教授的学生分享文章,说到了许教授几个有趣故事,二转手分享给大家吧。

一个是不吃主粮菜故事。许教授在食堂打菜时候,吃从来不吃“土豆丝”“黄豆芽”,因为许教授认为土豆、黄豆都是主粮,不是蔬菜。大家猜猜,许教授这个行为,是啥动机目的呢?

再一个是心理治疗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在父亲陪同下做心理咨询,千般扭捏后说出心理问题是手淫,你能猜到徐教授如何简洁有效咨询的?过程很有趣很大胆很震撼,非常妙不可言,想知道的朋友请留言。这里,就说许教授咨询结束时候这句话,“手淫人人做,有什么可担心的!”由此,可以看到心理冲突的“耻感”对人影响至深!

当然,目的动机分析,不是遇事就要如此,更不是对人说出来,否则就是昨天文章说的二郎神第三只眼了。我们要做的是学习孙悟空,在需要时候能变凡眼为火眼金睛,而这需要平时保持有意分析,但不评价不说出,作为有趣的日常训练就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