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犯罪心理畫像實錄》:一場高智商的挑戰(下)

文/小關平

第五章 罪犯的作案手法與“記號”

1系列謀殺案的元兇——納撒尼爾·科德

這個案件非常複雜,尤其是嫌疑人在殺人過程中,會讓多名受害人互相配合和組合,讓現場推理和推證變得興趣盎然。

專家分析,“作案手法”是可以改變和模仿的,還會根據環境做出適當調整,但是“犯罪記號”卻不會改變,它與罪犯對某些事物的內在需要有關。這是犯罪心理學中很容易混淆的知識點。

這個案例中有哪些犯罪記號呢?

比如說手銬似的捆綁方法;

獨特的打結方式;

操縱控制被害人,並把他們的屍體放在不同的房間;

對被害人過度施暴,不僅殺死被害人,還割破其喉嚨。

這些特徵是兇手殺人的慣用手法,往往印在犯罪者的潛意識中,專家可以看透犯罪嫌疑人內心深處的奧祕。

在案件偵查時,辨別案件的作案手法和記號非常重要。

所謂的犯罪手法,只不過是罪犯的犯罪方式,爲了實現其犯罪目的而遵循的程序。

而犯罪記號是犯罪分子的“身份證”,不管哪一種犯罪性質,爲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某種需要,就會以身犯險去做。

犯罪手法會隨着環境的變化,罪犯做出相應的調整,目的是爲了讓犯罪行爲更加符合他們自身的現實利益。

而犯罪記號即便是安全的環境,他們也會爲了追求內心的需要鋌而走險,這種記號在不同的環境中不僅不會改變,還會繼續發展。

————

2亞特蘭大的浩劫——連環少年謀殺案

有人口失蹤的案件,拍成影視劇都很好看。尤其是隨着失蹤人員不斷的增加,犯嫌疑人還沒有抓到,這樣的案件更能激起觀衆的期待。觀衆處於緊張、壓迫、好奇和刺激的心理,劇中人物更是緊張兮兮,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觀衆還有一種當喫瓜羣衆的感覺,這符合觀衆心理學,當劇中人物處於危險和焦灼的狀態時,觀衆會產生未涉身其中的幸運感和安全感,有些人還會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滿足。

很多綁架案都沒有鬧出人命,但依然能給人一種緊張刺激猶如殺人事件的感覺,故而很多警匪劇爲了吸引觀衆,喜歡加入一些綁架橋段。

我小時候看《陀槍師姐》中一集綁架案時,家裏不愛看TVB的長輩也湊過來一起看,並關心人質是否被警方解救,這種案件跟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息息相關,故能吸引不同年齡層的人關注。

如果不是影視劇,而是真實世界中的綁架案,如果在電視上直播,就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類似的新聞總是會大肆報道,成爲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

心理畫像專家往往會將自己假設成兇手,加強代入感,以此準確分析罪犯的心理。如同演員飾演一個角色之前,如果不是熟悉的社會階層,最好能走入他的生活,或把自己想象成他,只有代入到這個角色之中,才能演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徵。

張國榮在演影視劇時,容易沉浸在角色的心理、情感之中,有時候甚至很久都出不了戲(參見《霸王別姬》和《異度空間》)。這種瘋魔化的表演,是偉大的藝術家爲了電影的藝術性而做出的犧牲。

我在看本節案件時,又想起我的小說《旋轉木馬》,這個綁架兒童的案件造成了人質死亡。它和我的另一部小說《綁架斯德》有很多共同點,被綁者都是男童。

現實中綁架案件的被害人,男童多於女童,可能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重男輕女,如果綁架富豪的兒子,可能會對被綁者的家族帶來更大的震動,更會不惜一切花重金將孩子贖回,綁票的成功率也更大。雷德利·斯科特的《金錢世界》講述的就是石油大亨保羅·蓋蒂的孫子被綁架的故事。

說回本節的案件,嫌疑人也是警察迷,養着類似警犬的狗,駕駛着改裝成警車顏色的汽車,在警方查案過程中,他還想方設法參與進來,雖然自己當不了警察,但對這份職業非常崇拜,把自己想象成了警察,做出一些模仿警察的舉動。

前文說過的那起冒充警界高層的案件,嫌疑人對警察職業非常癡迷。我在審訊他時,他說自己常在網上研究警察系統各部門的組織架構,理論知識比我還精通,算是個高級技術宅。

本節的案件發生之後,專家們解讀:他高漲的自我意識和渴望情緒,會導致他們把自己僞裝成證人,向警方提供線索,或自願加入到搜索兇手的行列之中,實現讓人無法理解的變態滿足感。

————

3臭名昭著的“殺人狂”——綠河殺手

這名罪犯曾經受過女性的侮辱和羞辱,所以要去懲罰那些他認爲很卑賤的女人,而妓女就是他報復的首選。

和前文我參與辦理的那起連環殺人案一樣,嫌疑人也有從小被女性虐待的經歷,故而尾隨那些漂亮的女青年,做出兇狠變態的事情,釋放他從小被女性虐待產生的報復心理。

這個綠河殺手案件因爲被殺的人很多,且持續時間較長,很多人會爭相模仿“綠河殺手”的作案手法。這也是這些殺人犯逃避打擊的方法,他們爲了滿足自己的殺人慾望,在連環殺人案發生後,警方未破案之前,模仿其他人的作案手法,可以將警方的視線引到連環殺手身上。

《刑事偵緝檔案4》中,第一個案件就是這種橋段,大廈保管員(殺了1人)模仿了連環殺手(殺了2人)的作案手法,以掩飾自己的殺人行爲。最後警方也是根據這些連環殺人案中“犯罪記號”的差異,發現了事實真相。而通過蛛絲馬跡總結出犯罪記號,正是犯罪心理畫像的任務。

在本節的案件中,因爲殺人犯拋屍的地點比較集中,心理專家建議警方將拋屍地點一一標記下來,形成一張犯罪地圖,從而推斷出兇手的活動範圍。後來果然發現兇手的拋屍地點在地圖上形成一個三角形,而警方據推斷兇手就住在這個三角形之間,從而縮小了偵查和抓捕的範圍。

《唐人街探案》中,秦風就擁有這種記憶地圖的特殊技能,能用腦中解鎖法調查案件,我在電影院看到這個充滿想象力的畫面時,直呼過癮。作爲地圖控,我一直認爲,地圖在研究歷史和偵查破案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偵查破案的過程中,地圖能給我們帶來一些破案的思路。整個世界都是通過時間和空間交織形成的,我們調查不同地點的監控,就是將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結合起來。

踩點、行兇、逃跑的路線都會在地圖上有所顯現,而地圖又是一種直觀的分析道具,正是因爲我們有了利用地圖的思維,才能更好地發現和尋找破案的關鍵奧祕。

本節案件的嫌疑人也有一個控制慾很強的母親,從小經常受到母親侮辱性的訓斥,所以對女性產生了強烈的排斥感。和我前文提及的連環殺人犯一樣,不過比他要更聰明狡猾一些。

心理畫像專家通過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連環殺手都會在作案後重返犯罪現場,從犯罪現場獲得一些殺戮時的滿足感和快感,甚至彌補之前殺人時意猶未盡的刺激高度,並以旁觀者的心態來回憶作案時的殺戮情景,產生一種隔岸觀火的竊喜。

如果警方在犯罪現場和周圍佈置監控設備的話,其實很容易將作案者抓獲,至少也能尋找到更多有用的線索。《唐人街探案2》中,秦風就是根據兩個不同案發現場監控中出現的同一個人,找到了線索人物宋義。

而我參與辦理的《藍雨傘、紅雨傘》一案中,嫌疑人也是在殺人之後隱藏到小區外的人羣中,暗中觀察我們出警和調查取證。

我們可以在小說和影視劇中學習各種探案的手法,也可以將工作和真實案件中的探案手法寫入書中或拍成影視劇。我很喜歡這種藝術與現實之間的互動。

————

4“記號”甄別連環謀殺案的真兇

這個案件很短,算是對“犯罪記號”這一章的總結:

在案件中出現任何記號,即使作案地點和殺人兇器會改變,但記號始終不會發生變化,不光是兇殺案,包括強姦、猥褻、盜竊、搶奪、搶劫、詐騙案件,一旦發現這個罪犯有可辨識的記號,都有助於併案偵查。

————

第六章 犯罪動機是破案的關鍵

1“炸彈狂徒”——喬治·米特斯基

這個爆破案件沒有太大意思,懸疑性也不夠,但是拍成影視劇會很驚心動魄、扣人心絃。

香港的警匪劇常會以“引爆炸彈”作爲劇情的高潮點。TVB幾乎拍遍了香港警察的所有部門,相當於公安特警的飛虎隊當然也不例外,男孩子都比較崇拜這種全副武裝、衝鋒陷陣的反恐部隊。

2015年,我市發生一起震驚全國的特大劫持人質事件,我也曾協助飛虎隊的狙擊手伏擊於樓頂隱蔽之處,當天歹徒和警方的對峙有如香港警匪片一般緊張刺激,全程驚險萬分。最終我們將嫌疑人控制,安全解救了所有人質,讓人敬佩人民公安的勇氣與智慧。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動機是一種心理狀態,是促使人們朝着某個目標行動的內部動力。犯罪動機可以從案發現場進行推斷分析,也可以通過與罪犯交談獲得。

我在辦理案件過程中,也非常注重犯罪動機的訊問。通過固定犯罪動機,能讓訴訟證據更加紮實,防止嫌疑人在法庭翻供。尤其是同步錄音錄像的案件中,讓犯罪嫌疑人自己交代犯罪動機,是固定證據最有力的方法之一。

客觀證據往往是由偵查、勘查人員現場獲得的,而主觀證據則需要偵探或心理專家對嫌疑人進行心理審訊,從而獲得罪犯完整的主觀意圖,不僅能分析出作案的動機,而且還能更好地固定和完善整條犯罪鏈,讓主客觀證據相輔相成。

————

2年輕女學生被姦殺——是蓄意謀殺還是臨時起意

這一章仍然在說犯罪動機是破案的關鍵。

案件沒有什麼特別,只是讓我們明白了一點,如果沒有找到隱藏在犯罪背後的動機,那就不算完整的偵查。

尋找隱藏的作案動機和固定現場的犯罪證據同等重要。《胡公孟探案集》中,固定現場的犯罪證據交給胡公孟的搭檔宋正(刑事技術員),而尋找隱藏的作案動機則是主角胡公孟(刑事偵查員)的任務。

————

3是誰“綁架”了年幼的孩子

這個案件很有意思,是誰綁架了年幼的孩子?

之前說過,我在《刑事偵緝檔案》中見過很多綁架案,其中第二部中的案中案,嫌疑人綁架別人的孩子,去救自己的孩子,是案中有案、偷龍轉鳳的掉包式綁架,非常燒腦、懸疑。只看一遍也許還無法完全看懂,再看會感覺到案件的線索與鋪墊很有意思,值得反覆回味和研究,這就是一個好的偵探故事。

而本節的案件是一位單親媽媽殺了自己的孩子後,無法掩蓋內疚和驚慌,又害怕承擔法律責任,便自導自演了一出綁架案。但她的很多破綻,卻讓警方產生了懷疑,從而發現她是真正的兇手。

我們也辦理過一個母親親手淹死自己患有心臟病女兒的案件,被我改寫成小說《媽媽別殺我》,遇到這樣的案件總是讓人痛心。

說回本節的案件,警察的細心和探案的本事自然值得稱讚,但我們還可以去分析嫌疑人的犯罪動機,給以後遇到相似案件帶來一些經驗。如果從犯罪動機上着手研究,看她爲什麼要殺自己的孩子,就能知道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也更能體驗到人性的複雜。

經常看一些殺人案件,警方會去分析殺人的動機,是爲錢,爲仇還是爲情?一般來說,盜搶騙類的侵財性案件以圖財爲主,傷害、殺人的案件則仇殺和情殺較多。如果對於每個案件都可以仔細分析嫌疑人的動機,對我們寫推理偵探小說也是很有幫助的。

————

4狡猾的綁匪——與警方的“遊戲之戰”

這個綁匪跟警方玩起了遊戲之戰,期間有很多挑釁和戲耍警方的行爲,這樣的劇情很適合拍成影視劇。

在我們的真實工作中,戲耍警方的現象並不多見,大多數兇手也沒那麼聰明。我們辦理的《副駕駛的女人》一案存在一定戲耍警方的行爲,嫌疑人在殺死女死者之後,將屍體放到副駕駛座位坐好,還綁上安全帶,僞造成仍然在世的樣子,開車帶着她曝光在公路的攝像頭下。

小說裏,兇手也許是爲了故佈疑陣。但真實案件中,他則是開車去拋屍,只不過沒有像其他兇手那樣,把屍體藏在後備箱裏,而是大膽地放在副駕駛上(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讓警方以爲死者這段時間還活着。再加上他寫了封敲詐勒索信來恐嚇死者的丈夫,就更造成了死者仍在世的假象。

電視上報道過一個有意思的案件,一名女兇手殺死某人後,僞造成她的樣子,故意將身影暴露在視頻監控下,讓死者家屬和警方都認爲死者還活着,以此擾亂警方的偵查方向。

這些稀奇古怪的案件在生活中頻頻出現,也正是有了大量的案例,才讓很多推理小說家和懸疑片編劇創造出那麼多懸疑、驚悚、燒腦的橋段。果然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

————

5 FBI工作人員被殺——兇手目的何在

這個案件讓我知道美國也有專門研究強姦犯罪的專家。

我曾一年之內主辦過六起強姦案件,見識過各種各樣的強姦案類型。

普通市民對這種案件比較感興趣,覺得色情加暴力,能刺激神經和大腦。但對於刑警來說,有些強姦案件很難取證,也會浪費大量的查證時間,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專家,可能會被陰險狡詐的嫌疑人戲耍。

————

第七章 筆跡、錄音認兇手

1惡名昭彰的兇手——“倫敦開膛手”傑克

因爲纔看過關於開膛手傑克的電影,所以對這個案件印象深刻,我還準備組織“小關平探案沙龍”,和朋友們去研究和討論古今中外的著名案件,探索推理偵探小說中的謎題。

像倫敦的開膛手傑克這樣的案件,到了現在也沒有偵破,有可能成爲永恆的懸案。作爲探案者,我們對於這種懸案,不僅很感興趣,而且希望警方能早日偵破,將真相公諸於世,讓死者得以安息。

犯罪者的犯罪動機很有研究必要,他到底是爲了刺激殺人,還是有什麼心理疾病?或者是爲了向警方挑戰?由於我的職業習慣,我更願意花點力氣寫點乾貨,研究警方在本案偵查方向上的錯誤,這要等到“小關平探案沙龍”辦起來以後再說。

兇手的自稱“調皮的傑克”也非常有吸引力,難怪本案多次被拍成影視劇。2017版電影不太好看,缺少懸疑和恐怖,劇情也不夠吸引,敘事角度混亂,讓不瞭解案件的人看得雲裏霧裏。

————

2高學歷“連環殺手”——泰德·邦迪

如何通過筆跡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很有意思。

專家說:

一個人字寫得很小,說明他缺乏信心;

寫得龍飛鳳舞,是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

寫得飄忽不定或者向左傾斜,表明他很有罪惡感,或者喜歡欺騙他人;

寫得方方正正,這個人可能比較呆板無趣、循規蹈矩。

無論你怎麼寫,專家都能提出一大堆問題,說出你性格某方面的缺陷。但這每一個缺點,它的反面同時又是優點。

我結合星座的四個屬性,也可以這麼說:

字寫得很小的人謙虛、溫和(水);

寫得龍飛鳳舞的人自信、陽光(火);

寫得飄忽不定的人靈活、風趣(風);

寫得方方正正的人淳樸、穩重(土)。

專家更多是利用筆跡去了解一個人的性格,從而對他的犯罪動機、作案心理以及對他的訊問技巧得到一些幫助。

————

3連環威脅信——刺殺美國總統

這種刺殺美國總統的故事挺有意思,李敖的《審判美國》一書就專門吐槽歷任美國總統。美國總統各有其缺點和缺陷,而中國人對美國總統一直都帶有怨氣,無論誰當總統,我們都會去批判和吐槽。

因爲美國一直跟中國處於政治上對立的狀態。

中國推行王道,呼籲世界和平,主張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一帶一路的大國戰略,也體現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自信心。

美國推行霸道,插手他國事務太多,總想着去操控、打擊或毀滅他國。中美兩國的治國理念相差太遠。

而刺殺美國總統這種話題和劇情,有着天然的故事性,而且確實有很多美國總統遭遇過刺殺和伏擊。所以有人提出要去刺殺美國總統,在全世界看來都早就習以爲常,不足爲奇。

本節案件中的自殺者,其實並沒有什麼政治陰謀,也不屬於任何黨派,只不過是想引起輿論的關注,才吹了這個牛,並沒有真正地傷害他人。前期懸念重重,最後竟是一場鬧劇,很像英劇佳作《黑鏡》的風格。

————

4失蹤的“小美后”——一封威脅信

這個案件也很有意思,而且又是一個懸案。沒想到“筆跡、錄音認識兇手”這看起來不起眼的一章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案件。

這個六歲的女孩有一天被綁架勒索後來被殺,關鍵是藏屍地點居然是自己家的地下室。雖然是父母報的案,但因爲屍體在家中發現,父母反而成了最主要的嫌疑人。

警方開始對這對父母產生了調查,初步給出的猜測是,丈夫協助妻子殺害了女兒。

女兒還有被性侵的跡象,這很簡單,做DNA不就行了?最後做出來不是父親。

很快,警方又發現了一名有猥褻兒童前科的嫌疑人有作案嫌疑。雖然他承認了自己殺人,但案件仍然疑點重重,警方並未查出案件的來龍去脈。最可笑的是,DNA結果也沒比中這名嫌疑人。

警方對他搜查的時候,發現了他電腦裏有大量的色情圖片。更戲劇性的是,公訴方居然將電腦中的關鍵證據弄丟了。這是故意弄丟的嗎?是不是牽涉到了某些重要人物的利益?或者只是因緣巧合?

最後連“傳播兒童色情圖片”的罪名都無法給他定罪,嫌疑人被無罪釋放。也許此人還有同夥,也許這是一起共同犯罪的綁架強姦殺人案,死者身體裏的精液也有可能是這個同案人留下的。

這個案件最後變成懸案,而懸案都是很值得大家去討論和思考的。

————

5炭疽匿名信——來自科學家的瘋狂報復

本節的案件並不有趣,作者主要想告訴讀者,筆跡、錄音的鑑定,會給偵查破案帶來重要的幫助。我認爲除了筆跡和錄音,畫像、視頻、地圖這些輔助技術,也是刑偵破案的重要道具。

作者還說方形字讓人覺得這人思維僵硬,而圓形字(我就是)很有幽默感,是繪畫藝術的愛好者,更加靈活有趣(感覺都說對了)。這算是對前文筆跡研究一節的補充。

————

第八章 連環殺人魔的罪行薄

1“瘋狂殺人王”教主——查爾斯·曼森

書中說,6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一批迷茫頹廢的年輕人,對甲殼蟲樂隊和毒品相當着迷,後面又說,舊金山是嬉皮士文化的發源地,到處充斥着音樂、毒品、叛逆。

看到甲殼蟲、音樂和毒品、叛逆、犯罪這些名詞放在一起,感覺十分別扭。雖說當年這些音樂確實給反叛精神提供了一些藝術土壤,但是音樂本身並沒有錯。藝術如果運用的好,便可造福人類,淨化精神;如果運用到壞的地方,也可以成爲犯罪的藉口。《發條橙》和《這個殺手不太冷》裏的惡棍和殺手就很喜歡聽貝多芬的音樂。

這個案件很有傳奇色彩。在這個邪教和家族成員之中,大部分女性成員都和這個主犯發生過關係,並完全聽從他的指示。這是很適合拍成犯罪電影的題材。

————

2食屍的變態殺手——傑弗裏·達默

這個將屍體喫掉的殺手,比上一節的殺手更加變態,他不僅會喫,而且有一顆精心準備、分享美食的心,會用各種佐料進行細心烹製,採用煎、炸、炒、煮、燒等各種烹飪方法,真是嚇死人不償命。

殺手之所以要將這些人殺死,是因爲他認爲這樣做,他們纔不會離開自己。這種變態的殺人動機,導致嫌疑人爲了永遠的得到某人,而去做一些傷害對方的事情,這也多出現在一些犯罪小說和武俠影視中。

爲了得到“永恆的愛情”,將自己心愛的人殺死,這樣才能完全擁有他(她),《天龍八部》中的康敏就是最好的例證(雪梨總是在李添勝的金庸劇裏演具有心理病的女子,除了康敏之外,還有前文提到過的李莫愁)。

這節案例中的受害人,大多都是遊玩旅行時偶遇的殺手,造成了無辜慘死的悲劇。這也很像一些美國電影的情節,比如說《林中小屋》。

而且殺手還曾將被害人頭顱的血肉剔除後,用頭顱骨作畫(趙襄子、織田信長、托米麗司女王都用敵人的頭蓋骨做過酒杯),這簡直就是恐怖片的節奏,在現實中根本想不到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有專家分析他是因爲小時候受到虐待,而且被陌生人檢查過身體之後,留下了恐怖又愉悅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以後以相同的方法去對待別人。

而且他的體溫也異於常人,讓人觸摸之後有如蛇一般的冰涼,所以他也是沒有感情的冷血動物。

這種類型的人絲毫不關注他人的感受,並且有一種對事物的高度專注,再加上心理變態的衝動,所以會做出很可怕的事情來。這種腦子聰明又有暴力傾向的心理變態者,很適合當恐怖片的大BOSS。

如果這樣的人性格扭曲之後會成爲恐怖殺手,一旦開始犯罪行爲,不管發生什麼意外的情況(比如說被害人的苦苦哀求),他們都會置之不理。

而且一般人猜想不到他下一步想要幹什麼。這樣的殺手確實適合天馬行空的恐怖片,而非一般合乎常理的犯罪片。

這名殺手認爲將屍體上的肉割下來喫掉,可以讓被害人在自己身上得到重生,這明顯帶有邪教或奇幻色彩的腦洞,也是非常可怕的。

專家還分析這樣的殺手拼命控制他人,是爲了逃避自己的孤獨感和被遺棄的過往。他們可能還有戀屍癖,並希望跟死者的屍體待在一塊。

爲了阻止他人離開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其殺害,控制慾達到一定巔峯,就會造成令人恐懼的行爲。

包括青年男女談戀愛期間,也容易出現一些極端心理。當自己愛對方愛到刻骨銘心,但對方無法給予相應的迴應時,愛得更多的這一方就會心理失落,並不斷給另一方製造煩惱,也就是依戀類型中的“癡迷型”遇到了“疏離型”。

這種現象必須及時溝通和轉化,否則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心理健康的男女,大不了就吵架、分手或離婚,但遇到心理有問題的人,也許會產生衝動瘋狂的心理,想將對方軟禁起來,控制在自己視線範圍之內,甚至出現想將對方殺死或和對方同歸於盡的念頭。

我們辦案時發現,夫妻情侶之間發生矛盾造成的故意殺人或衝動殺人的案件佔比非常大。這也和非血緣情感關係的控制慾有很大關係,所以我一直推薦戀愛中的人看一些愛情心理,懂一點情感策略。

本節的這名殺手還信奉魔鬼,爲只有殺更多的人才能收集各種能量,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這真像電影裏的情節,讓人想起斯蒂芬·金的小說和電影。很多變態殺手就是擁有這種魔鬼般的胡思亂想,製造了很多驚悚事件,比如斯蒂芬·金的《閃靈》。

而孤獨感是造成他們殺人的重要原因。當罪犯實施第一樁謀殺案時,會將謀殺的過程加入自己的幻想中,並渴望更完美的犯罪,接着進行第二次殺人,成爲連環殺手。

連環殺人其實跟賭博、盜竊、搶劫、吸食毒品、強姦、嫖娼等犯罪或惡習一樣,都是在進行犯罪行爲成功之後,獲得了滿足感,產生上癮的狀態,最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爲。

————

3英國“死亡醫生”——哈羅德·希普曼

這又是一個極具想象力的案件。瞭解各國千奇百怪的案件,對我辦案和寫推理小說有很大用處。

嫌疑人是一個小鎮的醫生,他的殺人手法居然是向病人體內注入嗎啡,然後更改電腦中的病人記錄,讓他人不會對病人的死亡產生懷疑。他在20年中每個月就要殺害一名病人,在那裏就診的病人死亡率高達20%,是名副其實的“死亡醫生”。

而且警方在這20年內居然對這名醫生沒有產生過任何懷疑,可見這個殺手的佈局多麼精密。這種犯罪手法只能發生在那種高智商又具有極端人格的人羣中。

他殺人的對象主要以年邁婦人爲主,這可能是因爲他從小看着母親在生病的過程中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來,要靠嗎啡來緩解疼痛,心裏非常難受,於是便把母親的痛苦心理移情到他人身上,想讓其他人重複他母親的折磨,釋放出內心的壓抑和救贖的感覺。

因爲當年他對母親的病痛無能爲力,所以當了醫生之後,他並不想利用醫術救人,而是覺得別人還可以救活,而自己的母親難以復生,這樣太不公平了……

爲了讓這個世界“公平”,他開始選擇當“神”(魔鬼),讓別人重複他母親的痛苦,遭受她曾經受過的罪,也算是給母親的在天之靈帶來一絲安慰。

還有一個隱藏動機,正所謂睹物思人,當他看到這些被自己折磨的人展現出的痛苦模樣時,彷彿當年的情景再現,這是他對亡母思念的一種儀式感。真是太變態了,適合小說和影視劇創作者去加工創造。

他還非常喜歡看別人死去的那一刻,從而滿足操縱他人的心理。這和前兩節案件中的殺手心理有很多相同之處。

這個人利用醫生的職務之便,殺害自己的患者,而且醫生治不好病人也容易掩蓋過去,因爲醫療事故、交通事故、施工事故每天都有發生,如果是有人刻意僞造的謀殺案,那就需要偵探和刑警去查明真相了。

近年火爆的電視劇《隱祕的角落》中,張東昇就是利用人們對意外墜崖事件見怪不怪的心理,精心製造了一起岳父岳母不慎摔下山崖的“意外事件”,也成爲了本劇經典又恐怖的鏡頭。

所以我們刑警隊遇到人員死因不明的警情(非正常死亡),都會及時出警,通過屍表檢查和現場勘查,調取視頻監控,走訪死者家屬和相關證人,尋找物證書證,科學甄別這是意外、傷病還是殺人事件。這是對死者及其家屬負責任的工作職責,也是我們刑警天生的使命。

本節的殺手通過關心和慰問患者(平常診斷病人很有紳士風度)來表現自己的魅力,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錯覺,以此來騙取小鎮居民的信任,創造殺人的機會。這很適合拍成恐怖、驚悚、懸疑、犯罪或者黑色幽默的類型電影。

————

4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無情殺手的背後

這個案件是校園謀殺。藉此題材,我設想了一個情境,具有一定的戲劇衝突,堪稱懸念叢生,高潮迭起:

如果大學校園內發生學生被謀殺,不知道兇手是誰,而所有的師生都有可疑。這時候,調查案件的警察應如何去做?

因爲兇手潛伏在老師和學生之間,所以師生們都不能出校園(暴風雪山莊模式)。封閉校園來偵辦案件看起來勢在必行,但同時也會讓學生們人人自危,每個人都有下一個被殺的危險。

那麼該怎麼辦?能不能讓師生們聚集在一個由警察保衛着的大廳等候調查(要知道,任何大學都不可能有一個大廳可以容得下所有師生的),而且只能坐着,不能睡覺和上廁所……

又或者讓他們各自回寢室休息,但是不能單獨行動,一個寢室的人必須聚在一起互相保護,同時也是互相監督。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還面臨着走散、單溜和被殺的可能。通過我們看影視劇的經驗,讓所有人都老實聽話幾乎不可能。

當這種情境下再死一個人的話,便成爲非常戲劇性的推理小說類型——暴雪山莊模式(孤島模式),阿加莎的《無人生還》,東野圭吾的《假面山莊》,《刑事偵緝檔案3》(牛背洲一案)都是以這種模式進行佈局的。

本節的案件中,殺手行兇的9分鐘內開了170多槍,死亡人數高達32人,是非常恐怖的惡性暴力犯罪事件。

很多殺手都比較內向、孤僻、獨來獨往,不願與人交往,沒有親近的人,不合羣,具有偏執、消極等情緒。大家會認爲內向的人太可怕,但是外向的人也有很多瘋子和殺手,不顧及他人的死活,最著名的就是黑社會組織成員。

但我認爲,朋友衆多、興趣廣泛、樂觀陽光、積極向上的人,成爲殺人狂的機率是比較小的,但也不包括那些表演性人格和精神分裂的殺手。

本案有一個細節,也是我作爲法學專業經常思考的問題。精神病(包括間歇性精神病)殺人到底應不應該定罪?這是法學上由來已久的悖論或難題,很值得我們這些法律工作者研究討論。

看到這些年輕、冷酷的校園殺手購買兇器的行爲,想起我剛上班時參與辦理的一起中學生殺人事件,現在還讓人不寒而慄。被我改編成小說《放學後別走》,這標題致敬了東野圭吾。

————

後記

本文雖然是一篇書評,但包含着我較爲豐富的刑偵經歷和辦案經驗,也有着對我喜愛的偵探推理文學的評論和思考,並提到了我正在創作的推理小說《胡公孟探案集》中的幾個單元,都是我刑警生涯參與過的真實案件的改編,分別爲:

《藍雨傘、紅雨傘》

《情人節的鐘聲》

《綁架斯德》

《副駕駛的女人》

《旋轉木馬》

《生死橋》

《無影鳥》

《媽媽別殺我》

《放學後別走》

這些只是探案集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精彩、懸疑並能引發思考的故事,我仍在創作之中。

結合“犯罪心理畫像”這個話題,去研究真實的案例或者寫推理小說,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我願意接受這場高智商的挑戰。


2020/4/22初稿      2021/7/29修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