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腿走路”的願望

炎炎夏日,讓我們來掰扯一個一直蠻有爭議的樂理問題。這幾天我一口氣讀完了好幾本相關的書籍,又上網查了不少資料,堅定了我要好好做一做這件事情的決心。大熱天的,爲什麼非要跟自己過不去呢?因爲偶然間我發現了自己的一個大BUG!——我有且僅有固定調思維。

固定調思維意味着,在琴鍵上真正彈的是什麼音,對應着五線譜上是什麼音,我聽到的就是什麼音。因爲從小學習鍵盤樂器的緣故,我一直認爲這是理所應當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遇到的第一個非常抓狂的問題是,在看1不等於C的簡譜時非常抓狂。因爲完全算不過來。但小時候我沒有重視這個問題,因爲不怎麼接觸簡譜。偶爾遇到了,就換算一下再標註出來。

可是,只有固定調思維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對於即興伴奏這項技能,會有很大的障礙。那麼,到底什麼是首調思維?

在首調思維裏,與其說腦海裏想的是 do re mi,不如說是具體的級數 1 2 3。和絃也都是按照級數走的,方便隨時更改。需要轉調的時候,腦子裏 load 一下新調裏面音階的參數,就直接可以彈了,因爲樂手腦子裏第一反應是音級數,而非具體什麼音。

我沒有練就這個本事,可我發現自己具有絕對音感。也就是幾乎不需要標準音A,我就可以聽出來你在鋼琴上彈的是什麼音。這是好事,但同時帶來了一個相應的麻煩,就是我很難建立首調思維。因爲下意識聽到的音就是實際的音本身,與調性無關。而且這個聽感根深蒂固,以至於我聽着鋼琴伴奏讀(1不等於C的)簡譜都很分裂。

舉個例子,對於沒有絕對音感的人,德彪西的《月光》是在 C 還是 D 上彈完全沒有影響。但對我來說,就是天空是藍色還是紫色的差別!

網上有太多人在討論甚至爭執,到底哪種更好。身在其中的我非常確定地認爲,“兩手抓兩週都要硬”纔是正解。固定調思維和首調思維就像用兩條腿走路,缺一就是瘸子。因爲它們各自又各自的優勢。比如即興伴奏或配和聲的時候,首調思維就容易得多。像我這種沒有首調概念的人,痛苦得活像做數學題。

也許,學古典音樂出身的人容易烙下這個“毛病”。最近讀到的書裏,提供的方法簡單粗暴:先用12個大小調音階建立音級的概念,再用流行歌曲的簡譜多做練習。我相信這一定可以刻意練出來,最近多玩點相關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