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丰富文化知识

《文化苦旅》散文集可读性又高,又能丰富文化知识。

里面收录了余秋雨先生考察中国、世界重要遗址的考察散文、也收录余秋雨先生的回忆散文。

余秋雨先生秉持着“从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探询中国文化生存状态”的学术理念,从高位辞职,“逃”回山河大地。

他沿着三条中华文明的天地之线(黄河、长江、长城)考察;突破纸张文献,用实地领悟,一寸一寸去触感中华千年文化。

他分享给我们的是他的实地考察与深刻学术思考,他分享给我们的是建立文化自信更应珍爱千年沉淀的中华古文化的感悟!

关于作者

余秋雨先生今年已75岁。40岁时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是当时最年轻的院长。

当然当时还有很多的头衔,如: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等。

45岁决定辞职,整整辞了23次,最后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荣誉职务、挂名职务,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

从30岁至今,余秋雨先生平均每一年左右就有著作出版,有教材、有小说、更多的是散文。余秋雨先生代表作除了《文化苦旅》,还有《中国文脉》、《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行走十五年》,《行者无疆》记述欧洲九十六座城市的考察,《出走十五年》记述15年中对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的考察。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46岁时出版的散文集,书里关于历史遗迹的考察与思考,经过三十多年的成沉淀,读起来更震撼与深刻。

我自己读的是新版,收录26篇散文,根据介绍,我理解26篇可分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部分。

1.“如梦起点”

里面讲的是余秋雨先生小时候生活的村庄的故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的中国农村,新思想已经开始冲刷中国大地,但封建思想还留在人们的身上,

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加上余秋雨先生的文笔,散文读起来生动有趣。这也是全书中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

2.“中国之旅”:这部分篇幅最多,也最值得读

在这里能看到余秋雨先生考察中国古文明故迹的路线及深刻思考,更能让我们汲取很多文化养分,在这里能读出余秋雨先生呼吁大家关注文化、珍爱中华文化的迫切心情,也读出余秋雨先生对当时大众忽视中华古文明的担忧心情。

余秋雨先生考察了充满古人智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命运多舛的莫高窟、诗镜实地阳关、两条丝绸之路交汇点喀什、人力塑造的杭州美、时代更迭下的清代皇家园林、最古老的藏书天一阁及流放地宁古塔等。

今天的我们对这些古址并不陌生,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再去实地感受,定能收获颇丰。

印象最深刻的定数都江堰的宏伟与令我心痛无比的莫高窟的遭遇:

(1)都江堰——建于两千多年前,但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的水利工程,是它让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看古人的智慧是如何驯服岷江这条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余秋雨先生实地考察后形容说:河流咆哮到让人心魂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向。人对自然的调理,居然可以做到这么爽利。

(2)命运多舛的莫高窟——其中最气愤的便是二十世纪初因王圆箓的无知、斯坦因的贪心、蒋孝琬的无耻、当时混战的社会环境让莫高窟的无数文物流落他国。

王圆箓原是农民,当过兵,后为谋生做了道士,几乎算个文盲,几经转折,当了以佛教文化为主的莫高窟的家。

1900年,他偶然间打开了一个藏经洞,他并不知这其中的分量。

他每日出门化缘,得到一些钱后雇人刷去古代壁画,雇人把洞窟砸通;钱用完后又继续化缘、继续刷、继续砸。承载着中华古文明的故迹,一声不响承受着破坏,它静静等待,等待有人等将它带离伤痛,保护它不受伤害。它遭遇着,等待着……

终于,王道士等来了“布施者”斯大人,而它等来的却是更加心痛的破坏。

考古家斯坦因带着蒋孝琬出现在王道士面前,对着这位外国人王道士也曾警惕、拒绝,而蒋孝琬却欺骗他。

最后斯坦因在蒋孝琬的“帮助下”花30英镑取得了九千多经卷,五百多幅绘画。莫高窟在流血,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3.“世界之旅”:散文较少,有《鱼尾山屋》、《北极寒夜》、《远方的海》。(世界古文明的考察笔记收录在《千年一叹》一书中)。

前两篇阐述余秋雨先生在考察世界其他古文明的思考,从宏大的时间座标对比与寻找中华文明既不中断又不湮灭的原因,构成一系列宏大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在对比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又可以反过来从中华文明更深入了解其他文明。第三篇记述余秋雨先生在艰难的考察路上所遇到的一些极爱海、极爱冒险与挑战的华人们的故事。

4.“人生之旅”共有七篇散文。

有从余秋雨先生视角的谢晋先生、巴金先生、黄佐临先的小篇幅传记。

有记述余秋雨先生父亲、母亲的散文,有余秋雨先生视角的“文革”、“诽谤 ”等。

文革给余秋雨先生的父亲、叔叔、余秋雨先生的家庭以及上述三位余秋雨先生的朋友造成的巨大的伤害,时隔这么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文革的残忍。

文化自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余秋雨先生回答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这些散文集是余秋雨先生一次又一次与世界古文明遗迹的对话,像一场场震动人心的演讲,带我们走进历史长河中探索。他形容他考察之路:一路上饱满的感觉无与伦比。

他分享给我们的是他的实地考察与深刻思考、分享给我们的是他的严谨学术、分享给我们的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值得我们骄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