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豐富文化知識

《文化苦旅》散文集可讀性又高,又能豐富文化知識。

裏面收錄了餘秋雨先生考察中國、世界重要遺址的考察散文、也收錄餘秋雨先生的回憶散文。

餘秋雨先生秉持着“從文化人類學、歷史地理學探詢中國文化生存狀態”的學術理念,從高位辭職,“逃”回山河大地。

他沿着三條中華文明的天地之線(黃河、長江、長城)考察;突破紙張文獻,用實地領悟,一寸一寸去觸感中華千年文化。

他分享給我們的是他的實地考察與深刻學術思考,他分享給我們的是建立文化自信更應珍愛千年沉澱的中華古文化的感悟!

關於作者

餘秋雨先生今年已75歲。40歲時被任命爲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是當時最年輕的院長。

當然當時還有很多的頭銜,如: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諮詢策劃顧問,“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等。

45歲決定辭職,整整辭了23次,最後獲准辭去一切行政職務、榮譽職務、掛名職務,從西北高原開始,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重要遺址。

從30歲至今,餘秋雨先生平均每一年左右就有著作出版,有教材、有小說、更多的是散文。餘秋雨先生代表作除了《文化苦旅》,還有《中國文脈》、《千年一嘆》、《行者無疆》、《行走十五年》,《行者無疆》記述歐洲九十六座城市的考察,《出走十五年》記述15年中對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的考察。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46歲時出版的散文集,書裏關於歷史遺蹟的考察與思考,經過三十多年的成沉澱,讀起來更震撼與深刻。

我自己讀的是新版,收錄26篇散文,根據介紹,我理解26篇可分爲“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部分。

1.“如夢起點”

裏面講的是餘秋雨先生小時候生活的村莊的故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左右的中國農村,新思想已經開始沖刷中國大地,但封建思想還留在人們的身上,

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故事加上餘秋雨先生的文筆,散文讀起來生動有趣。這也是全書中我個人最喜歡的部分。

2.“中國之旅”:這部分篇幅最多,也最值得讀

在這裏能看到餘秋雨先生考察中國古文明故跡的路線及深刻思考,更能讓我們汲取很多文化養分,在這裏能讀出餘秋雨先生呼籲大家關注文化、珍愛中華文化的迫切心情,也讀出餘秋雨先生對當時大衆忽視中華古文明的擔憂心情。

餘秋雨先生考察了充滿古人智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命運多舛的莫高窟、詩鏡實地陽關、兩條絲綢之路交匯點喀什、人力塑造的杭州美、時代更迭下的清代皇家園林、最古老的藏書天一閣及流放地寧古塔等。

今天的我們對這些古址並不陌生,讀了餘秋雨先生的散文再去實地感受,定能收穫頗豐。

印象最深刻的定數都江堰的宏偉與令我心痛無比的莫高窟的遭遇:

(1)都江堰——建於兩千多年前,但直到今天還一直執掌着億萬人的生計的水利工程,是它讓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

看古人的智慧是如何馴服岷江這條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餘秋雨先生實地考察後形容說:河流咆哮到讓人心魂俱奪,也沒有一滴水濺錯了方向。人對自然的調理,居然可以做到這麼爽利。

(2)命運多舛的莫高窟——其中最氣憤的便是二十世紀初因王圓籙的無知、斯坦因的貪心、蔣孝琬的無恥、當時混戰的社會環境讓莫高窟的無數文物流落他國。

王圓籙原是農民,當過兵,後爲謀生做了道士,幾乎算個文盲,幾經轉折,當了以佛教文化爲主的莫高窟的家。

1900年,他偶然間打開了一個藏經洞,他並不知這其中的分量。

他每日出門化緣,得到一些錢後僱人刷去古代壁畫,僱人把洞窟砸通;錢用完後又繼續化緣、繼續刷、繼續砸。承載着中華古文明的故跡,一聲不響承受着破壞,它靜靜等待,等待有人等將它帶離傷痛,保護它不受傷害。它遭遇着,等待着……

終於,王道士等來了“佈施者”斯大人,而它等來的卻是更加心痛的破壞。

考古家斯坦因帶着蔣孝琬出現在王道士面前,對着這位外國人王道士也曾警惕、拒絕,而蔣孝琬卻欺騙他。

最後斯坦因在蔣孝琬的“幫助下”花30英鎊取得了九千多經卷,五百多幅繪畫。莫高窟在流血,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

3.“世界之旅”:散文較少,有《魚尾山屋》、《北極寒夜》、《遠方的海》。(世界古文明的考察筆記收錄在《千年一嘆》一書中)。

前兩篇闡述餘秋雨先生在考察世界其他古文明的思考,從宏大的時間座標對比與尋找中華文明既不中斷又不湮滅的原因,構成一系列宏大的對比,可以幫助我們在對比中更深入地瞭解中華文明,又可以反過來從中華文明更深入瞭解其他文明。第三篇記述餘秋雨先生在艱難的考察路上所遇到的一些極愛海、極愛冒險與挑戰的華人們的故事。

4.“人生之旅”共有七篇散文。

有從餘秋雨先生視角的謝晉先生、巴金先生、黃佐臨先的小篇幅傳記。

有記述餘秋雨先生父親、母親的散文,有餘秋雨先生視角的“文革”、“誹謗 ”等。

文革給餘秋雨先生的父親、叔叔、餘秋雨先生的家庭以及上述三位餘秋雨先生的朋友造成的巨大的傷害,時隔這麼多年我們還是能感受到文革的殘忍。

文化自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

餘秋雨先生回答說:“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這些散文集是餘秋雨先生一次又一次與世界古文明遺蹟的對話,像一場場震動人心的演講,帶我們走進歷史長河中探索。他形容他考察之路:一路上飽滿的感覺無與倫比。

他分享給我們的是他的實地考察與深刻思考、分享給我們的是他的嚴謹學術、分享給我們的是五千年中華文化值得我們驕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