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中日那場戰爭的重重諜影

1894年,中日開展了一場國運對決。

英諜報史家理查德·迪肯曾言:“諜戰爲這此戰爭相當一部分勝利奠定了基礎。”

這是一個世紀前,中日兩國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全面較量。

此前,日本爲實現侵略目的,處心積慮對華間諜活動。

甲午戰爭日本間諜活動情況究竟如何呢?

日本的諜報活動是其“大陸政策”的產物。

19世紀中葉前,日本還是個封建領主割據、閉關自守的國家,與中國一樣深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開始逐步走上向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明治向外擴張以“大陸政策”爲論基礎,

“大陸政策”的核心也就是用武力向朝鮮和中國進行侵略和擴張。

其體分五步:第一期征服中國的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

第三期征服中國東北及蒙古地區,第四期征服全中國,

第五期征服南洋、亞洲以及全世界。


爲了配合軍事行動,日本開始了對外尤其是對中國的諜報活動。

1871年,參議江藤新平提出應儘快派遣間諜到中國蒐集各種情報。

1872年,日本第次向中國派出間諜。

這一次共派出3名間諜,他們是池上四郎、武市正幹、彭城中平,都是外務省的官員。

池上一行的任務是調査中國東北地區的地理、政治、兵備、財政、風俗等情況。

他們三人裝成商人,在1872年夏至1873年4月間活動於營口、奉天一帶。

他們回日報告:“不數年中國將土崩瓦解,現今爲我國解決朝鮮之最好時機,不可失時不再。”

但此時期,日本間諜在華活動基本上還是零星的,只是隨着侵華戰爭準備活動的加緊、

到甲午戰爭前タ、正式在華設立了間諜機關,オ開始了大規模、有組織的諜報活動。

1884年,日間諜組織玄洋社在上海開辦東洋學館,培養對華的情報人員。

在公開披露的玄洋社活動中,以荒尾精最爲有名。

這個荒尾精創辦了漢口樂善堂和日清貿易研究所。

1875年7月21日,是大清陪都盛京最熱的時候。

大暑時節街上行人稀稀拉拉,有一個子不高男人分外引人注目。

此人東方面孔身材挺拔目光犀利,他就是曾根俊虎。

瀋陽街頭商人一打眼,就知道這個日本人一定是軍人。

作爲日本海軍間諜,曾根俊虎不僅精於漢學且受過繪圖專業技術訓練。

從1873年至1878年,他一直在大清國收集情報。

7月21日至23日他在瀋陽呆了三天,繪製《盛京城內外郭》圖,

撰寫了記錄《渾河》《盛京內外之事》,匯入了他清國漫遊志書中。

他考察了牛莊,對遼河渾河水深行船等詳細進行記錄。

身爲軍人,他當然清楚,一旦打仗,這些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

僅僅十年,這裏便成爲中日兩國對決的戰場。

1880年11月,他組織的“興亞會”成立,這是“共振亞洲”幌子下的情報機構。

1886年,甲午戰爭前日本在華最龐大的特務機關漢口樂善堂成立。

陸軍中尉荒尾精自幼學習中文並深受軍國主義薰陶。

他狂熱地鼓吹日本對華侵略、擴張思想。

他認爲,日本可以憑藉從中國掠的物力、財カ養120萬以上的精兵。

1886年春,他被參謀木部選中派往中國建立諜報機構。

漢口樂善堂以經營眼藥水、書籍、雜貨作爲掩護,然後逐步將觸角伸向中國各地,

偵察範圍包括人、地形地理、風俗、運輸、兵制、工廠、結社等。

他們的成員擔挑到處賣貨,或冒充醫生、風水先生四處周遊。

樂善堂培養了甲午戰爭時期一批間諜骨幹。

甲午戰爭時期的著名間課宗方小太郞、石川伍一、山崎羔三郎等人都出自樂善堂。

甲午戰爭前的另一個重要間諜機構是日清貿易研究所。

設在上海英租界內,成立於1890年所長也是荒尾精,

代理所長根津一是以培養“中日貿易人オ”爲名的間諜訓練機構。

日清貿易研究所表面上是日本民間開的培養貿易人オ的組織,

實際上,這是由陸軍參謀本部出資開辦的間諜的學校,

學制三年,聘請了漢口樂善堂的人爲學生講課,共招收150名學生。

1893年6月,這批學生畢業分赴中國各地蒐集情報。

“約七八十人⋯⋯多改作華裝及僧服者”分赴各地

中日甲午戰爭戰爭爆發後,有72名學生去廣島大本營報到,

著名間諜向野堅一、福原林平、楠內友次郎等都是研究所的畢業生。

甲午戰爭時期在華的日本間諜雖不很多,但影響頗大。

宗方小太郎、根津一、神尾光臣等算是其中佼佼者。

宗方小太郎是日在華間諜重要人物,在中國生活40多年。

1884年來到華便負責調査河北、山東、山西、遼東等地情報。

1887年,宗方小太郎隻身人周遊東北等地,

他徒步走8個月,成爲日在華徒步旅行第一人。

戰爭爆發タ,他多次偵察北洋艦隊的動向,獲悉重要情報因而受嘉獎。

神尾光臣畢業於日本陸軍教導團,1882年調入參謀本部搞諜報工作,被派到中國。

1892年,任日本駐北京公使館武官,利用外交官身份蒐集清政府的軍事情報。

北洋艦隊成軍於1888年,是當時是東亞最大的一支艦隊。

20多艘戰艦,最大主力艦達七千三百噸,居亞洲第一。

清政府建設海軍的過程中,假想敵是正在崛起的日本。

其實,日本也一樣把中國作爲假想敵。

1874年時李鴻章就說過:“日本則近在戶闥,伺我虛實,誠爲中國永久大患。”

日本早就制定了征討清國的方略(《清國征討方略》)中狂言:

“清國雖是大國,卻正在衰敗,他們雖志在再興⋯⋯我們要在其幼芽狀態下予以擊潰。”

這種觀點,將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國策做了最清晰的表述。

日本也有20多艘軍艦,但仍視北洋艦隊爲其最大障礙。

他們對北洋經多年的旅順、威海要塞防衛能力常年刺探。

日本間諜進行了長期、周密無孔不入的偵察。

日軍對於各地的地理形勢、駐軍情形、防禦設施瞭如指掌,

甚至“比中國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每一省可以抽調多少人出來作戰”。

1894年10月下旬,日軍分兩路從朝鮮向中國大舉進攻,

一路以山縣有朋和大山岩爲司令官,進攻遼東半島。

進攻的作戰計劃是由宗方小太郎等十幾名間諜共同商議制訂的。

他們提出,“先取大連灣附近之大密口,再進而攻略大和尚山、石門村,佔領金州,以絕旅順後路。”

10月24日深夜,最先登陸的也是化妝成農民的六名間諜。

後來,僅有向野堅一一個人生還。

日本間諜將陣地圖藏在鞋裏,故意踩在泥水中並深夜跳崖逃走。

日本部隊根據這些最新情報順利登陸。

甲午戰爭時期,一批精通漢語的間渫活動尤爲猖獗,

儘管一些間諜被逮捕,但仍有不少間渫漏網併發揮關鍵作用。

甲午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決定近代中日兩國命運的一場戰爭。

戰後的日本一躍成爲亞洲強國,大清則更加嚴重地拖入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史家唐德剛說:“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真正的轉折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