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與自己和他人相處的科學方法,擁有受益一生的高質量關係

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習慣於通過討好別人來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根本沒辦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還有很多人擁有一顆玻璃心,別人說的一句不以爲意的話就輕易讓自己感覺受到了傷害。

如果你也存在上述困惑和問題,不妨和我一起翻開《在人際關係中成長》這本書。書中通過精心選取日常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幫我們分析存在問題的根源,引導我們認清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找到問題癥結和解決方法,從而擁有受益一生的高質量關係。

作者胡慎之是一位有影響力的關係心理學家,他擁有20餘年的諮詢實踐經歷,15000餘小時的個案經驗,被評爲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心理學家之一。著有《如果父愛缺席》《高情商溝通術》等心理學圖書。

01 堅持做自己,走出老好人誤區

生活中有的人習慣以滿足別人的需求爲目標,處處爲別人着想,認爲只有自己能夠始終給別人帶來好處,讓別人滿意,才活得有價值,這就是所謂的老好人心態。

具備老好人心態的人的第一個特徵是習慣忽略自己幫助別人。通常會認爲自己的觀點、需求並不重要,甚至可以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而以他人的意志、想法、願望和情緒爲中心。他們即便自己需要別人的幫助,心裏也不能接受,因爲他們不允許自己變成需要別人的人。

具備老好人心態的人的第二個特徵是習慣在外人面前壓抑自己的情緒。他們需要在親近的人面前釋放自己的糟糕情緒,但對外人卻特別好,即使內心有不滿,也會壓抑着不表現出來。

具備老好人心態的人的第三個特徵是取悅別人的同時心存怨恨。他們在爲別人付出時並不心甘情願,一邊付出會一邊抱怨別人不感恩戴德,認爲別人都是不懂替自己着想的壞人。

之所以存在老好人心態主要是與從小養育自己的家庭環境有關,如果父母從小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不允許孩子與自己意見相左,否則就懲罰孩子或者表現出生氣的狀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很難活出獨立的自我。

要想堅持做自己,就需要嘗試與父母分離。意識到父母並不是完美的,也會犯錯,會力不從心和無所適從,從而明白自己無需完全認同父母的觀點。

要想堅持做自己,還必須破除老好人心態。要學會與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觀點,拋開對別人看法的過度依賴,因爲沒有人能夠替我們過一生。

02 學會傾聽和陪伴,不試圖改變別人

很多人結婚後,很想絞盡腦汁去改變自己的伴侶,希望伴侶能夠改掉他身上的缺點,變成自己心中最理想的模樣,如果對方不按自己的期待做出改變,就會認爲對方並不真愛自己。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件事特別難做: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二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可見,試圖去改變別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喜歡改變別人的人通常更想掌控別人,想把對方變成我們的一部分,讓他認同我們的觀點,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進而從中體驗到成就感。

喜歡改變別人的人還想通過改變別人這種行爲增強自我價值感。他們想通過改變或幫助別人,成爲對方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從而體會到被需要的感覺,對於自我價值感較低的人來說,越被對方需要,自我價值感就會越強。

書中指出:在試圖改變別人前,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你是否能改變他人的三觀?你爲什麼要改變他人的三觀?你能從這種改變中得到什麼好處?

如果問完上述三個問題後,你發現自己已經沒有改變別人的強烈願望,那就放棄這種想法。尤其是對於我們親近的人,我們要做的不是試圖去改變他們,而是要學會傾聽和陪伴,如果他們在遭遇困境時想聽聽我們的建議,我們可以告訴他們如果我們身臨其境會怎麼做,但並不代表他們也要這麼做。

03 接受真實的自己,告別玻璃心

很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擁有一顆玻璃心,總覺得別人一句無心的話就能輕易戳中自己的痛點,或者會因爲自己把一件小事搞砸,之後再遇到同樣的事還沒做就先失去了信心和嘗試的勇氣,這就是所謂的玻璃心。

正如作者初中二年級時,因爲喜歡班裏一個女生,就寫了張紙條告訴那個女生自己很想和她交個朋友,沒想到這個女生把紙條交給了班主任,班主任當着所有同學的面羞辱作者,讓作者感到無地自容,並從此後害怕和女生接觸,作者當時就是擁有一顆玻璃心。

書中指出,玻璃心的形成和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有關。當孩子小時候犯了錯,哪怕是很小的錯誤,父母如果指責或者對孩子不理不睬,孩子就會變得十分敏感和缺乏自信。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寵溺,不讓孩子經歷任何挫折,也會導致孩子因爲無法忍受挫折而擁有玻璃心。

擁有玻璃心的人很容易將自己過去受傷的體驗泛化,認爲被一個人傷害過,所有人都可能傷害自己。如果想避免泛化,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要學會接受真實的自己。不要因爲曾經受過傷害或責備,就輕易認同別人曾經給自己做出的負面評價,要試着接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並嘗試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真實狀態。

二是要努力成爲更好的自己。不要把別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的目標,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永遠不可能成爲別人眼中的自己,我們只需要通過努力,成爲比現在更好的自己,併成長爲真正的自己。

三是要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每個人都很忙,都有自己的生活和需要面對的事情,根本沒有那麼多精力關注我們的感受。所以我們無需對別人的表情、態度或評價過於敏感,我們要學會關注自己和自己的內心,試着與緊張和害怕等感覺共處,而不是習慣地做出逃避或失望等行爲反應。

《在人際關係中成長》書中通過大量真實的處理人際關係方面的案例,結合專業的心理學知識,試圖告訴我們:我們在所有關係中遇到的問題,都是我們審視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成熟的契機。只有通過書中講述的方法學會看見關係中的自己並做出改變,我們才能擁有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