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和“理”的糾纏

這些天一直沉迷在《蔣勳說紅樓夢》的書籍中難以自拔。對於書本身,我只能說,不過爾爾,與我印象和期待中的大相徑庭。書一套八本,一本細解十回,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少。

都說《紅樓夢》是一本當時的百科全書,想看的東西應有盡有。但我想,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重點仍然是在寶釵黛三者的情愛之上吧。

第一次讀《紅樓夢》是高一那年,懵懵懂懂,讀了一遍也沒體味出個所以然,那是我讀的第一本課外書,後來還借來的書不小心掉水裏留下了水漬。後來,大學時又在圖書館借了一套,細嚼慢嚥,一陣唏噓。再後來,工作的第三年買了一套,又細細品味了一遍,對林黛玉喜愛到極點,認爲真正的人就應該是這樣的,而對薛寶釵卻總是存在着一種鄙夷,太假。

包括蔣勳,對林黛玉的評價也不少於三個字——真性情。這也是我一直奉爲的金科玉律。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的個性簽名就是——興致所至。雖然,蔣勳一直說林黛玉是老莊的思維代表,但我始終覺得她身上有很多魏晉時代的風度,這也是我所崇尚的。

自然,喜歡她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自戀。這是我的自戀。或許少年不識愁滋味,或許天性敏感傷懷,我的性格里總有一些林黛玉的成分,自我喜愛,轉變爲對林的喜愛。

但如今再去看來,卻越來越鍾愛於薛寶釵。尤其這些年在心理學行業耳濡目染,薛寶釵這種人格相對成熟的性格要比林黛玉這種病態的人格有魅力的多。我們都知道,心理學裏對於人格是否成熟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檢驗標準,那就是對現實生活的適應能力。

在這裏,無論是王熙鳳還是薛寶釵,哪怕走到現代那也會是非常喫得開的。而林黛玉等就不言自明瞭。當然,我也不是說她一定就會餓死,但不少喫虧一定是真的。

作者似乎有意在說明,人生是不可能完美的。林和薛之間始終存在着部分的補充和矛盾。簡而言之,就是“情”和“理”的衝突。林黛玉的世界裏,情大於一切,而且對情的需求和要求極高,容不得一絲瑕疵,這對她本人其實也是非常折磨的。但這恰恰也是她身上最難能可貴的品質。以往,我始終堅信,情是人一切生存的土壤。

而薛寶釵則不同,她很理性。在處理任何問題的時候,她的腦海裏會迅速盤算中這件事的最優解決方案,她不是無情,她有。只是,她的情永遠都在理智之後。以至於很多時候看起來有那麼一點點虛假。但就以我今天的眼光來看,理智穩定的現實條件纔是真正的土壤,否則一切再美好的情也沒有可棲息的地方。

假如,賈林沒有殷實富饒的家庭條件,沒有富足穩定的空餘時間,我相信是沒有那麼多的情情愛愛和纏纏綿綿的。

當然,以一個現實的模版去看待一個美化的文學作品本身也是蠻無趣的行爲。

但話又說回來,寶釵不同,她身上有家庭的重擔,有處理解決問題的擔當,更有爲未來未雨綢繆的智慧,而且不乏爲人的才情和美貌,實在更完美。

這些天一直沉迷在書中,沒有過多自我的時間去思考和做一些事,有點麻痹自己思想的衝動。合上書,從書裏走出來時看着自己的言語五味雜陳。在情和理之間,好像總難找到一個平衡的點。而我也爲自己的這種改變而覺得悲哀。更鐘情於薛寶釵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還是不再相信林黛玉那種所謂至情至性的情感,甚至,有點排斥自己和身邊人身上的這部分。

這其實蠻可憐的。

記得書裏有這麼一段話,自從那個劉子驥的人停止尋找那世外桃源後就再也沒有人去找過了。我們真正悲傷的,不是找不到那塊世外桃源,而是人們已經放棄了相信它存在的那顆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