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過去和未來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前無古人,但是我從來沒有在一部作品或者文章中看到過這樣的言論,人們更多的關注點是以後,是未來,是遙不可及的外太空,但是對於地球的過往卻是缺乏一個真正的系統的思考。或許有人說有關於地球的過往,我們已經研究的很透徹了,我們知道地球的層次分爲地殼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分爲南北溫寒帶和熱帶,知道地球從古到今分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知道陸地原本是一個整體,後來因爲外力分開,飄散成了現在的大陸,知道生命起源於海洋,在寒武紀突如其來的繁盛起來,我們知道地球的物種經過很多次大滅絕,地球也經歷過好幾次冰期,我們知道這些還不夠嗎?

我要說的是不夠,因爲我們所知的這些東西並不能真正解釋從古到今地球的變化。人們知道發掘地層的時候將地球的時間分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但是爲什麼會有人理所應當的認爲地球經歷過的時代都要被埋藏在地下呢?科學家說地球的初始是岩漿遍地,後來滿布海洋,可是炙熱的岩漿和稀薄的海洋就這麼平穩的過渡了?能夠被水淹沒的陸地爲什麼還能噴發?火山噴發又怎麼湊巧的能匯聚成一塊大陸?而成爲了一塊大陸之後又爲什麼還會分開?他們根據所發現的痕跡總結出一條條事件發生的過程,隨後就將這些故事拼合到了一起,構成了我們人類對於地球的認知,可是這些認知真的正確嗎?先不要着急爭辯什麼,我來爲你講述另一種地球的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很多與我們所知地球發展有衝突的地方,但是到底哪一種過程更合理,那就要你們自己思考了。

在這個故事中,會有幾個作爲基礎規則的東西,第一個是太陽這顆恆星的射線始終照耀着地球,無論是地球的自轉還是公轉,地球在持續接受着這顆恆星帶來的能量,第二是地球的重力,無論地球上的物質是固態,液態,氣態,它們都始終在地球重力的影響下,向大地施加着壓力,第三是物態變化,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狀態是不完全相同的,就比如水凝結成冰,沸騰成水蒸氣這些東西相信只要有點物理常識的人都知道,甚至稍微對世界有點認知,見過一年四季變化的人都明白這一點。

地球無論是自轉,還是公轉,始終都在太陽的照耀下,這一點非常普通,普通到科學家研究四季變化,研究地外文明、智慧生物的人都忽視了,可是這普通的一點真的那麼不值得重視嗎?不,這一點非常重要,重要到很多被那些知名科學家認爲是奇蹟的事情其實都是再普通不過的自然現象而已,科學家認爲是奇蹟的事情是生命一次次從地球的冰期,從生物大滅絕中存活了下來,一次次重現生命的活力,直到現在人類建立起籠罩整個星球的文明。他們一次次感嘆生命的頑強,可是地球始終在太陽照耀下這件事就完全可以證明那些科學家眼中的奇蹟不過是他們一廂情願的幻想而已,如果不是他們想錯了,那他們就是在欺世盜名。

我用過幾個例子來形容過這一個過程,首先的例子就是燒水,在火焰加熱下的水壺中的水一次次自己結冰,然後升溫,然後再結冰,再升溫……科學家認爲地球發生變化的過程不就是如此嗎,地球沒有從太陽照射的範圍脫離開,但是科學家卻是一次次將地球出現冰期,而冰期造成生物大滅絕這件事進行宣揚,如果你認爲這些事是理所當然,那隻能說明你們一點生活常識都沒有。

也許還有人說,如果灰塵遮蔽了太空,陽光照射不進來,那麼地球進入冷卻期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可能嗎?地球的形狀你忘了?地球的重力你不知道?灰塵在你眼中就那麼完全沒有任何外力就能自己懸在天空?灰塵可以遮蔽一片天空這是有可能的,但是灰塵飛起來有一個前提就是有溫差存在,物質之間溫度相差非常大,這才能構成足夠大的大風,而灰塵如果要將地球的全部天空都遮蔽,那就要地球不斷的有這樣溫度相差巨大的地方存在,可是天空完全被遮蔽,那溫差又怎麼會存在?

我們退一步,假設真有這樣灰塵遮蔽天空的條件,並且地球上的氣溫並沒有受到灰塵所受動力帶來的升溫或降溫的影響,那麼灰塵真的能將陽光的熱量全都阻擋在外嗎?隔熱材料需要什麼樣的材質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需要對熱量有較好的吸收能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之間有良好的密封效果,那灰塵能有這種密封效果嗎?有腦筋的人肯定知道並沒有,灰塵之間的間距相比他們的體積來說非常大,如果說這都能隔熱,那人們研究那些隔熱,防火材料還有什麼意義呢?整點灰塵不就行了。我們不妨再退一步,真的相信這種無腦的結論,灰塵沒有溫差助力也能懸浮在天空,灰塵之間有着相比他們體積來說非常大的間距依舊能夠隔熱,那這隔熱的時間有多久呢?防火材料一般自身都有良好的吸熱效果,這才使得他們包裹之下的物質沒有承受高溫的影響,可是灰塵能承受多高的溫度不對周圍產生影響呢?從灰塵的體積來說,承受很少的光線衝擊之後他就要在這束光線的影響下開始高速運動,與周圍的物質產生摩擦,而與空氣劇烈摩擦的後果是什麼呢?升溫!無論是從高空墜落的飛行器還是外太空到來的隕石,大家都知道他們落地的瞬間溫度是很高的。綜合這些我們已知的事實,真的還有人相信天空中漂浮的灰塵就足以使得地球的溫度降低嗎?


地球的整體溫度沒有降低,那科學家發現的那些冰川活動的痕跡又是怎麼出現的呢?說起這個問題,我就要說道物態變化了,地球的整體溫度沒有降低,而是在緩慢升高,那麼物質在溫度升高的過程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物態變化,就像人們知道的水在標準大氣壓,攝氏零度以下會結冰,高於攝氏一百度會沸騰成水蒸氣一樣,很多的物質都會發生這樣的變化,而在人們所知的絕對零度的時候,所有的物質都是固態,那麼地球如果是在極爲寒冷的環境下開始,那麼在物態變化過程之中一些物質變成液體從高處流下,而有些物質雖然不溶於它卻是因爲失去和連接物質的連接點而被裹挾着向下方流去,那麼它們能不能造成那些所謂的沖刷痕跡呢?不說有沒有那些裹挾着的物質,難道單純純的液體流就不能沖刷改變大地外貌的力量嗎?水滴石穿這樣的道理傳播率不應該有這麼低吧!


在升溫的過程中不斷有這樣的液體沖刷大地,所以就形成了所謂冰川活動的跡象,這就是那些科學家口中的冰期的真相,至於那裏來的那麼多的液體,相信有點天氣常識的人都知道,我就不用說什麼了吧。伴隨着這樣的過程,科學家口中原本像稀薄的熱湯一樣的海洋才逐漸擁有了比較豐富的物質,是物質豐富起來纔有了生命的出現,而不是生命出現以後物質纔開始豐富,可是很多科學家都喜歡把這些事反過來講述,雖然現象幾乎是同步的,但是裏邊的道理卻是截然相反,否則科學家在思考地球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又怎麼會一次次需要突發事件來將事情理順到合力的邏輯上呢?

物質承受溫度高低的能力有差異,物質在同種狀態(暨固態、液態、氣態)下的質量也不盡相同,所以在開始升溫的最初階段就是這些物質從高處向低處彙集的現象,這種現象會使得星球整體逐漸趨近於球形,但是因爲固體狀態下物質承受外物影響的能力不同,所以就有了很多我們課本中提到的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這種地貌,至於海洋中的地形,無非就是將陸地上的地形加上了水的覆蓋而已。

溫度的傳播是從高到低,但不是直接從最高到最低,所以地球吸收的熱量並不是直接在地面吸收以後就全部散發到了空氣中,流入到了溫度更低的宇宙真空之內,因爲地球有重力,所以這些物質在地球重力的影響下一旦到達比它們稀疏的物質層,沒有直接物質支撐他們向上運動的時候他們就會向周圍活動,而這就會使得地球的暗面即使沒有太陽的直射,也依舊會受到太陽的影響,而地球在自轉和公轉這樣的過程中,那些溫度高到一定程度的活躍物質就會不斷向周圍的空氣層散熱,將整個地球的溫度緩慢提升,這個過程很慢,想象地球是四十六億年開始,想象絕對零度在四十六億年的影響下才到達我們現在的溫度,那每年能提升的溫度纔有多少,人類的歷史纔多長,這對於人類來說漫長的歷史相對於地球的歷史,相對於宇宙的歷史該有多麼渺小,這點時間正常情況下地球才能提升多少度?

溫度的傳播不是隻有氣體中才存在,氣體中存在的溫度交流活動構成了地球表面的風霜雨雪等天氣,而地球的固體之中則是促成了火山地震等種種重大的地貌變化,固體吸收存儲熱量的能力相對於氣體來說要高,並不是固體的物質比氣體吸熱快,而是固體的體積改變程度較小,不會像氣體一樣吸收完熱量直接就開始運動,使得熱量迅速流散掉。陽光照耀到的地方固體的地面開始吸收存儲熱量,而在陽光不再照射那塊地方的時候,失去熱量補充的地面則開始散熱,這種過程也是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學習過的,可是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學到的是地面吸收的熱量最終會完全散發到空氣中,可是這些熱量真的像我們學習的那樣會完全散失到空氣中嗎?並沒有,地下蘊含的物質很多,有些物質變熱快,有些物質變熱慢,這就會使得地面吸收的溫度即使傳播到地下也不是均勻傳播,而是有高有低,在這種熱量倒換的過程中,逐漸向溫度更低,更加吸收不到熱量的地底深處傳播而去,而這些熱量再次到達地表的時候,這片大地新的一天又開始了,這些熱量再次被源源不斷的陽光帶來的熱量再次向地心深處彙集,這樣週而復始的過程中,地心得到的熱量會越來越多,因爲大地之下的密封性很好,所以這些熱量並不像空氣中一樣輕易散失。


物質在這種高溫的情況下運動會加快,而物質運動加快也就意味着它們和與他們不同的物質發生反應的機會就會變大,所以地心會擁有很多地表需要耗費很大力量才能獲取的“合金”這一類的物質。物質運動加快,不同物質相互合成會消耗一定的熱量,但是在地球始終接受着太陽帶來的熱量的前提下,地球的陸地終有一天會承受不住這股壓力,而承受不住這種壓力的表面則會在地心壓力的推擠下開始了我們熟知的地震,在材質不同的影響下,有些地表會產生很大的裂痕,然後在新的物質堵住爆發口,漫長時間之後再次開始新的撐擠過程的時間裏原本分開額的地表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大,這就是所謂板塊運動、大陸漂移這些假說的真相,並不是陸地漂移了,而是陸地開裂液體湧入,這才使得陸地之間的距離變大,這就是我提到的“地裂”現象,地面裂開,但是地面的整體依舊承載着海洋,只是有些腦殘的人卻認爲地面開裂之後陸地纔開始漂移,我說的地裂根本就是歪理。實際上陸地沒有漂,只是人類太渺小,他們中大多數人的視角不足以理解這種距離變大除了陸地漂移還能有什麼樣的解釋而已。

說起這種地裂,相信很多人應該能夠理解所謂馬裏亞納海溝地球吞水的現象是怎麼回事了吧,因爲地球地面的相對位置發生改變,所以人們得出的海洋的數據存在着誤差,這才認爲地球在吞水,地球相比人類的體積來說確實有些大了,不過正因爲地球如此的龐大,所以才能夠容納如此之多的生靈。

同樣,體積如此龐大的地球都在溫度的影響下會產生如此之大的變化那麼比星球體積渺小無數倍的生命又怎麼會不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內?人類在研究古生物,特別是那些已經滅絕很久的古生物的過程中特別喜歡想當然的把現在的環境當成那些生物生存的環境,這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很正常,因爲人類在這樣的環境下活着,所以認爲那些生物也應該在這樣的環境下活着纔對,可是人類纔出現多少年?爲什麼只出現了這些年,難道他們沒有懷疑過之前之所以沒有人類出現就是因爲那種環境根本不適合人類出現嗎?


講到生命的開始,很多人都認同生命誕生於海洋,因爲很多生命需要的物質在海洋中含量豐富,因爲海洋的深處是陽光照射不到的,很多大型生命喜歡陽光,但是微小的生命卻懼怕陽光,很多細菌在陽光下很快會被殺死,生命是從微小開始逐漸變得龐大的……所以科學家認爲海洋纔是適宜生命產生的地方,有豐富的物質,又沒有光線的衝擊,可事實果真如此嗎?爲什麼大型生命喜歡陽光?那當然是陽光中有他們需要的物質了,難不成生命從小到大就會將對自己有害還是有益的物質都搞不清楚?微小生命之所以會被陽光殺死是因爲他們運動加快之後體內的液體很快會揮發掉,從而使他們的結構破壞,但是他們活動還是需要動力的,而地球上有哪種動力的起源與太陽無關?

說起液體被揮發,相信很多人又找到了生命誕生於海洋的另一個依據,那就是海洋中的液體多,所以生命必定產生於海洋。海洋是一開始就這樣嗎?並不是,從我們以往所知的地球發展史來分析,原始海洋非常稀薄,這種稀薄我們可以理解爲物質種類較少,你真的相信這樣的物質適宜生命的產生?那些科學家認爲生命產生了,並且還使得海洋中的物質豐富了起來。很多人應該知道開水這種東西吧,從滾燙的岩漿到這種稀薄的海洋出現,這和燒開的水在冷卻有什麼區別,你認爲你燒開的水放涼就適宜生命的產生?那人們爲什麼還要喝放涼開水,萬一裏邊有細菌怎麼辦?

從我的絕對零度開始的角度來分析,地球在升溫的過程中,熔點最低的物質最先液化,然後向低處彙集,但是這些流淌到低處的液體並不能構成生命,生命的主體是固體,而這種液體包裹之下,那固體擁有的動能(暨熱量)很快就會散失掉,失去行動能力他們又怎麼能生存下來?我描述過生命的產生,是一個特殊的組合能夠將熱量較好的保存並用以供給自身運動的物質團,這種物質團最重要的就是和周圍的環境存在一定差異,又不會迅速將熱量散發掉,而液體之中並不具備這樣的性質,所以原始海洋不可能誕生生命。

搜圖

編輯

第一批生命很粗糙,東西方的神話中都有類似的描述,東方神話中有那種踩個腳印就能懷孕的故事,有龍生九子孜孜不同的說法,而西方神話中則有天空之神,大地之神,泰坦神族,宙斯等堪稱混亂的神與神之間的倫理關係,事實上最早的生命真的可能就像這些神話故事一樣,成爲一個物質團他們才能自主的活動,而他們自主活動的過程中又會因爲他們的活動造出新的物質排列,雖然是他們造成的,但是這些物質排列的能力卻並不一定和他們相同。這些神話人物之所以會有非常奇特的本領只是因爲他們自身擁有的物質會和周圍的物質發生較大的反應,而這種反應的出現在發生的過程中則是會將他們的力量甚至身體進行改變,所以那些有特殊能力的神仙都要住在特殊的地方纔行。

隨着越來越多的物質加入到“生命”這個物質團之中,生命的性質越來越穩定,但是那些所謂的神蹟卻是會逐漸消失,他們能穩固存在是因爲他們將衝突巨大的物質進行了中和,而這種中和後的物質在兩種物質中都不會發生大的反應,所以生命越來越平凡。而生命越來越平凡還有另一個原因,生命需要物質才能存在,而生命要擁有龐大的種族就需要有足夠多的物質基礎,所以生命會越來越多的將生存區域中最多的物質作爲生命的基礎,就像人們研究機器人一樣,開始的時候人們想讓他有多種多樣的能力,所以會用一些特殊的物質,但是隨着排列穩定,製造它的人會希望有更多這樣的機器來代替自己勞作,所以製作的材料就要由造價低廉,易於尋找的物質逐漸將其取代,生命也是,獨特的生命往往擁有特殊的能力,但是他們要擴大種羣則必須平凡化。

物質加入生命這個結構團說起來容易,但是其中的過程卻是很複雜,最初構成生命的物質是幾種比較容易發生反應,並且能讓自己活動起來的物質,太過穩定的物質他們發生不了反應,太過活躍的物質很容易從生命中脫離,而等到有一種物質開始活躍能夠加入到他們之中的時候,很有可能另一種物質已經無法在這個結構中保持穩定了。生命需要活躍的物質,但是活躍物質在溫度升高之後又太過活躍,所以“生命”這個物質團就逐漸縮減這些活躍物質在體內的數量,使得他們成爲了現代很多人都需要,但是分量卻並不大的微量元素,至於爲什麼這些生命需要的微量元素幾乎海洋中都有,那知道物態變化這回事的人應該能夠理解,物質在液體的影響下從高處向低處彙集,所以這裏聚集了生命需要的物質,當然,這些從高到低匯聚的物質中還有一部分就是原始生物自身,整個地球都在發生變化,但是所有生物都能倖免?這可能嗎?當然不可能,所以除了能將自己固定在陸地上的生命和及時逃到足夠高的生命之外,很大一批生命都被帶入了海洋中,在尋找食物困難,和自身動力喪失的情況下成爲海洋對於後來生物的饋贈,當初構成他們身體的主要物質隨着時間的推移成爲了後輩生物需要的微量元素……

生物在擁有足夠多的數量的情況下開始了爲了生存而進行的競爭,這種競爭中生物進化出了各種各樣的本領,能上天的,能下海的,能挖地的,能變形的,能變色的,能放電的,能防毒的,但是他們沒有一種能夠擺脫地球的重力,在地球那種承受熱量緩慢但是不會停止的發生物態變化中,這些有各種各樣的本領的生物都會因爲物態變化的基本規律而發生滅絕和變異現象,能變異的只是少數,而大多數都會滅絕,生命如果不想滅絕要麼阻止住地球發生那種變化,要麼脫離開地球這個環境,這些進化出種種本領的生物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生物中開始有了一種能力並不突出,但是卻能利用外物相助自身的生物“智慧生物”人類是不是地球這環境中唯一的智慧生物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智慧生物會經歷的過程卻是可以推演,智慧生物是這些同代出現的生物擺脫那種滅絕噩夢的希望,在能夠將其他生物帶離地球這個環境的時候必然會有這樣的過程,首先是爲了生存和其他生物合作,然後擴大種羣之後開始傳播相互之間的知識,隨着知識含量的增加有些人想掌握更大的權力,隨着權力在手,很多人想擁有更加悠長的生命,在研究長生不老這件事的過程中有了很多奇妙的發現,因爲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所以他們開始擴展生命的寬度,智慧生物降服一種種生物作爲自己炫耀的資本,也給予了那種生物將來能夠看到不一樣世界(在物種滅絕劫難到來時來到新的生存空間)的機會,智慧生物嘗試更強的動力,如果成功,他們就有展望另一片天地的希望,如果這動力不夠,他們就很可能會因爲這動力帶來的影響而提前進入滅絕的劫難,如果成功了,人們會想方設法攜帶更多的物資,用以保證自己的種羣在到底新環境的過程中不至於見光死,到達新的環境,研究新的物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