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陽貨篇第十七(二十四)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爲知者,惡不孫以爲勇者,惡訐以爲直者。”

【譯文】

子貢問:“君子也有憎惡的人或事嗎?,孔子說:“是有所憎惡的。憎惡宣揚別人過錯的人,憎惡身居下位而毀謗身居上位的人,憎惡勇敢而無禮的人,憎惡果敢而頑固不化的人。”孔子問:“賜,你也有憎惡的人和事嗎?”子貢說:“我憎惡抄襲他人之說而自以爲聰明的人,憎惡把不謙遜當作勇敢的人,憎惡揭發別人的隱私卻自以爲直率的人。”

【摘抄】

儒家主張人生修身養性,踐行道德和品行操守,對待人或事有愛憎分明的態度,反對無原則鄉愿式老好人,君子既然對品行有所追求,必然對缺少品性的行爲會憎惡。孔子有大量區分君子與小人的言論,缺點是有不平等的歧視之心,但從社會文化價值上對人心有很好的對比引導作用,對於心智比較矇昧的等級時代無疑起到積極引領作用。老子《道德經》中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也就是認爲不建立道德標杆,民衆心智就不會追求人格虛榮而停留於樸實無慾狀態,但客觀上,人作爲高等靈智生命有了強烈的自尊本體意識,無論物質生活還是心靈追求都向往美好,即便不尚賢,人心也會向美善方向發展,這是儒家文化對人心引導上偉大積極的價值,因心而性故講修養,品性高低而有君子與小人之區分。孔子憎惡失德、粗魯、頑固之人,子貢憎惡虛僞、驕縱、妄直之人,師徒二人一唱一和,場面甚有意趣。

【感悟】

不亂議論、宣揚他人缺點、不足,恭敬待人,不誹謗、不造謠,勇而有禮,行而有義,果斷而善進人言,識言而明理,行於道而非行於言之表相,直而內方外圓,懂變通、講策略,言行圓融;以此爲鑑,內省自己,外觀他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