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藥性論淺說

#重返自然  道法自然之與中醫藥之個人習得……

夫天地以陰陽二氣,化生萬物,金石土蟲鳥獸草木,莫不稟天地之一氣以生。

一氣者,金木水火土是也,風寒溼燥火熱亦是也。蓋人得天地之全耳,特物得一氣之偏也。

其如是,則人身之氣偏勝偏衰,宜以借藥物一氣之偏而糾之。

夫如是,法治則自然成矣:或汗而散之,或吐而出之,或泄而下之,或溫之,或清之,或消之,或補之,或調而和之。

此其中,識藥物之一氣偏性,其爲一難也!天地之間,萬物雜然,其形繁雜,各有其態,而當今之分子原子等成分化學未出,放大鏡顯微鏡掃描儀色譜儀輩皆未有,何以知之?


有神農氏出焉,察天觀地,本陰陽及五運六氣之機,定出形、色、氣、味,嘗百草以驗之,施以衆生,喻以衆民。


及至廚聖伊尹,弘揚而盡顯光大。取鼎調羹,極盡溫涼寒熱、酸苦甘辛鹹之妙,更得君臣佐使調和之機,廚竈間盡得水火乾坤。


而後,醫聖仲景出焉,辨之人事,遣方施藥,甚驗之。其用藥,盡得神農與伊尹氏之妙,水火陰陽,形色氣(溫涼寒熱平)味(酸苦甘辛鹹),君臣佐使,調和而用之。

嗚呼!後世之用藥,漸離其本,形色氣味之辨漸遠!


天地之間,萬物本天地之氣生,物各有性,而其所以成此性者,皆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也!

不問所由生,不知其生境與習性,何以言其性?

蓋秉陽之氣而生者其性陽,秉陰之氣而生者其性陰,或秉陰中之陽,或秉陽中之陰,總視其生與成,可以爲區別。

其如此,蓋必究一物之始終,原其所生,與其形色氣味之差分,而後能知其性矣!

原其所生,當爲察藥性之“地”因也!


藥又有以其天時而成者,此爲“天”因。

故凡論藥,又當論其生之季與成之候,雖不盡拘於時,而亦有以時爲治者。如夏枯草、夏至草、半夏、冬蟲夏草,如款冬花,如麥冬、天冬、忍冬、冬青等,其性無不與其生或成之季候關聯,得其天時之性。

原藥物之所生,察其天時,得藥物其性之大體也!


又藥有用根、用芽、用苗、用莖、用枝、用葉、用花、用果、用種子者,有用首、用尾、用身者,又有用節、用刺、用皮、用心、用汁、用筋、用瓤者,或身爲一物,但其用又不同,當詳以辨之。


又,藥物有其原性,又有人爲炮製而改變者,如《雷公炮炙》則大成,自是又成一系,皆當察之!


如此,則藥物非小事,其性顯露於形、色、氣、味之中,而造就於地、天、人三才之力。人其用之,當深入而細辨之!

此數者,自神農氏至於今,驗及千年而屢效者,及至於時下進化變異之新冠亦效驗之,蓋自得天地之道,自成一體。

陰陽如日月,萬物自明,則不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矣!


雖未有西方所謂科學之名,未有分子原子之說,未有顯微鏡放大鏡掃描儀色譜儀,又何妨哉?!

所以然者,卻並非言中醫中藥者囿於時代,故步自封也!


本文,老夏只在梳理特定時空條件下誕生之中藥經驗智慧要旨,其驗證千年而不衰,有人以爲經驗之學,實更爲實實在在之“循證醫藥學”。今日淺陋梳理,以幫助我及衆多後學者追本溯源而修習之,參悟之,用驗之。

至於“與時俱進”的事,亦應是在真正傳承的基礎上,再言創新的事。

——老夏自然生活研究院2021.8.1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