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1000 爲什麼說“自律=自由”?

最近看了知名法學學者羅翔在混沌大學的一門講座《良善生活與法治》,裏面談到秩序和自由的問題。

1.

到底什麼是自由?

我之前認爲“自由是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只要不妨礙別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而且,我一直也以“擁有可以選擇的權利”爲目標和努力方向,希望有一天可以不依賴任何人和任何機構,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羅翔學者說:錯。

自由有兩種: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追求積極自由很可能會讓我們陷入毀滅。

法律保護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麼的自由”,恰恰相反,法律保護的自由是“不做什麼的自由”:“財產權保護的是我的財產免於被侵犯”,“打擊性犯罪的目的是保護我的身體不被侵犯”。

在一個沒有秩序和規則的馬路上,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開車的時候,其實沒有人能夠自由開車,只能小心翼翼。只有設置了紅綠燈和交通規則的馬路,我們才能實現自由開車。

只有建立秩序,纔會帶來真正的自由。

2.

出於本能的需要做出的選擇,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想比於我們厭惡的事情,我們更可能被我們喜歡的事情毀掉。因爲唯有喜歡和熱愛,纔會導致沉迷,失去理性。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個弊端是“選擇悖論”。你面臨的選項太多,你就容易挑花眼,根本不知道選什麼好,幸福度反而下降了。還有一個弊端是“決策疲勞”。有個理論說我們每一次做決定都會消耗一點意志力,選來選去什麼都沒幹就已經身心俱疲。

萬維鋼說,現代社會某些人又是失眠又是抑鬱,可能就是因爲太自由了。表面上看什麼都可以做,實際上做什麼都沒意思,也沒意義。這樣的自由就如同開了作弊碼打電子遊戲,玩一會兒之後面對的就是無盡的空虛。

3.

美國海豹突擊隊的前隊長威林克每天4:45起牀,持續了幾十年,他爲什麼能做到?他說“自律=自由”。

在不想睡覺的時候不睡很容易,但是在不想起牀的時候起牀,就不容易了。後者就是自律。

子個特別自律的人,每天面對各種限制,有各種固定流程,每時每刻都*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就會獲得一種自主、自由的感覺。

爲了獲得真正的自由,就非得給自己設定一些限制。所謂“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財務自由、時間自由、免於疾病和貧困的自由,爲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自律纔行,這個道理很明白。

4.

爲什麼威林克能做到自律,我喜歡的鐘漢良能自律(幾十年如一日的晨跑、控制飲食),還有很多厲害的人都能做到自律,而普通人會覺得“自律很難”呢?

威林克說:“我總覺得世界上的某個地方有個敵人一手拿着衝鋒槍一手拿着手榴彈,等着跟我交鋒。雖然我已經不在軍隊,將來不會再上戰場了,但是我總覺得有一天還會面對敵人。每天早上一睡醒,我就問自己,我現在做什麼,才能爲那個時刻做好準備?然後我就起來了。 ”

其實自律不是目的,通過自律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獲得把事情做好的自由,纔是目的。

能夠主動的放下做那些想做但是不該做的事,持續做不想做但是應該做的事,是自律的表現,也是自由的基礎。

“選擇艱難但是正確的路,遠比選擇容易但是有錯誤的路”需要更多的付出。但是隻要我們知道如此選擇的意義,就可以很容易的做出行爲上的自律。

祝願我們都成爲自律的人,過上自由的生活。

明天試着5:00起牀。

2021/8/13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