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1000 什麼是品德、原則和思維方式?——《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當你不問我時間是什麼的時候,我認爲我知道它是什麼,但是當你問我時,我卻不知道了。” ——聖·奧古斯丁

其實,除了時間,還有很多抽象的詞彙都是類似的情況:我們認爲我們明白詞語的含義,但是當讓我們給出詞語的含義的時候,我們似乎忽然不知道如何作答。比如:正義、公平、道德、成長、勇氣,比如品德、原則、思維方式等。

不知道並不意味着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影響。事實上,我們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決定了我們的行爲和決策,這些詞彙與我們的生活是大有關係的。所以,我們需要對這些詞語做出簡潔明確的理解。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裏面對品德、原則和思維方式做了詳細的闡述。

1.品德

史蒂芬 柯維讀了美國近200年來的文章、資料等中,注意到一個令人詫異的趨勢。前150年的論著強調“品德(Character Ethic)”爲成功之本——如誠信、謙虛、忠誠、節慾、勇氣、公正、耐心、勤勉、樸素和一些稱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傳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個人如何努力進行品德修養。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人們對成功的基本觀念改變了。由重視“品德”轉而強調“個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認爲成功與否更多取決於性格、社會形象、行爲態度、人際關係以及長袖善舞的圓熟技巧。這種思潮朝兩大方向發展:一是注重人際關係與公關技巧;二是鼓吹盲目積極樂觀(PMA)。由此衍生的行爲和習慣,有些的確是金科玉律,例如“態度決定成敗”、“微笑比皺眉更能贏得朋友”以及“預則立,不預則廢”等等。但另一些卻顯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騙性的。例如運用技巧贏得好感,假裝對他人感興趣以套取情報,或虛張聲勢,甚至以威脅手段達到目的。

因此,近50年來討論成功術的著作都很膚淺,談的都是有關如何樹立社會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徑。但這種用“阿司匹林”和“創可貼”來治療心靈痛苦的方法,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而不治本。有時似乎取得了暫時的效果,但是深層次的問題沒有解決,不時又會重新浮現。

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出,品德曾經是社會的公認的成功必需的基礎,但是一戰後情形發生了變化:人們關注的更多的是在別人眼裏看起來怎麼樣,所以從追求內在轉向了追求外在認可。

2.思維方式

“Paradigm(思維方式)”這個詞來自希臘文,最初是一個科學名詞,現在多用來指某種理論、模型、認知、假說或參考框架。

它是一份地圖,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經驗及選擇打造而成,我們會透過它來窺探萬事萬物。

假設你想去芝加哥中心區的某個地方,地圖本應該幫助你到達目的地,但是由於印刷問題,你得到了一張標註爲芝加哥,實際上卻是底特律的地圖。你可以改變行爲,改變態度,但是無法到達正確的地點。

或許你並不在乎,因爲你抱着積極的態度,不管到了哪裏你都高興。但關鍵是,你還是走錯路了。根本問題不在於你的行爲和態度,而在於那張錯誤的“地圖”。

我們每個人腦中都有很多地圖,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依據世界本來面目繪製的地圖,反映現實情況;另一類是依據思維方式繪製的地圖,反映個人價值觀。

我們用這些地圖詮釋所有的經驗,從來都不懷疑地圖的正確性,甚至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我們理所當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見所聞就是真實的世界。我們的態度與行爲源自這種假定,對事物的看法決定着我們的思想與行爲。

3.原則

原則如燈塔,是不容動搖的自然法則。書中這些原則,並非一些深奧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屬於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可以說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倫理道德思想中,幾乎都涵蓋了它們。這些不辯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領神會,就好像人類與生俱來的良知,不分種族膚色,人人具備。即使被社會流俗或個人否定而隱晦不彰,但它們依然存在。

比如“公平”的原則,平等與正義的理念便由此而來。雖然每個社會對何謂公平以及如何維護公平的看法都有很大差異,但基本上都承認該原則的確存在。

“誠信”與“正直”的原則是人類相互信任的基礎。有了信任,纔有可能互助合作,實現個人與羣體的持續成長。

“服務”的原則,即貢獻自我,以及“講求品質”或“追求卓越”的原則。

“潛能”原則是指人類可以不斷成長、進步,釋放潛能和施展才華。與此密切相關的是“成長”原則,即潛能得以釋放,才華得以施展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耐心”、“教育”與“鼓勵”等原則的配合。

原則不同於實踐。實踐是特定的行爲或活動,在某一情況下適用的實踐未必能在另一種情況下適用。就好比父母不能將教育第一個孩子的方法照搬到第二個孩子身上。實踐是個別的、具體的,而原則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則適用於任何個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機構。

有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建立思維方式或者繪製地圖,然後藉此觀察自己的生活與人際關係。但是地圖不等於地域本身,它只是一種“主觀的事實”,是對某一地域的描述。

書中一則小故事 :

兩艘演習戰艦在陰沉的天氣中航行了數日,我就在打頭的那艘旗艦上當班。

當時天色已晚,我站在艦橋上瞭望,濃重的霧氣使得能見度極低,因此船長也留在艦橋上壓陣。入夜後不久,艦橋一側的瞭望員忽然報告:“右舷位置有燈光。”

船長問他光線的移動方向,他回答:“正逼近我們。”

這意味着我們可能相撞,後果不堪設想。

船長命令信號兵通知對方:“我們正迎面駛來,建議你轉向20度。”

對方說:“建議你轉向20度。”

船長說:“發信號,告訴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轉向20度。”

對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轉向20度。”這時船長已勃然大怒,大叫道:“告訴他,這是戰艦,讓他轉向20度。”對方的信號傳來:“這是燈塔。”

結果,我們改變了航道。

如果我們把原則內化爲習慣,就能夠用不同的實踐方法應對任何局面。

4.三者之間的關係

品德、原則和思維方式三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思維方式是決定我們的行爲、態度和決策的認知、理念和模型。

品德是思維方式的基礎,原則是思維方式的中心。三者共同成就一個人的外部世界。

瞭解了三者之間的關係,就可以深入的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是如何形成的,進而創建自己的思維地圖了。

互動話題:你瞭解品德、原則和思維方式的概念了嗎?有什麼困惑和問題,歡迎留言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