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婆的縫紉機

姑婆坐在木凳子上,左手扶着縫紉機的機身,右手轉動齒輪走線,兩隻腳踩在縫紉機的踏板上,壓下去,仰上來,壓下去,仰上來,縫紉速度比手工縫合快,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機針炸傷,這一趟做下來,手心全是汗。

我乖乖地站在姑婆身後,拿着一毛錢買的橘子味冰棍,仰着頭,用舌頭舔一下,再舔一下,連冰棍木片裏面的汁水都捨不得浪費。

上週搬新家,我們到老街的山東棉絮店取提前做好的4牀棉絮,看到老闆在給小孫子做棉花襖子,踩縫紉機的情景,讓我想起童年時代在姑婆家借住的那段時光,想起我的姑婆。

70年代流行的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檔次。

與老闆的自動走線縫紉機不同,姑婆的縫紉機是她結婚時的嫁妝,是“永久”牌的老款式了。鄉下灰塵多,老款的縫紉機卻被姑婆擦得一塵不染,還要做個很講究的布套罩起來。

姑婆的縫紉機需要自己掛線、走線。小時候,家中幾個孩子的衣服褲子基本是姑婆一針一線、一腳一腳踩出來的,一件舊衣服要改造好多次,兄弟姐妹輪着穿,大了就改小一點,長了就改短一點,哪像現在穿不完的新衣服。

我母親是從不會做這種慢活路,每次就把不穿的舊衣服拿到姑婆家,只見姑婆隨便擺弄了幾下,母親的長裙子就變成了我的小褂子、小短褲。

這種老款的縫紉機很容易被扎手。每次姑婆踩縫紉機的時候,手上經常被裹着厚厚的白色紗布,我都特別好奇,湊得很近,恨不得把頭掛在縫紉機上面,“不要離得那麼近,小心扎着你”,姑婆卻總是呵斥我:“夏天裹紗布,要不要試試?”,咯咯咯的大笑收場。

姑婆和姑爺算是半路夫妻,但也是自由戀愛,育有4個子女,感情好得很,也格外珍惜這臺縫紉機,平時用來縫縫補補,用完之後還會擦拭,再蓋上一層布。

後來,我們長大了,姑婆年紀也大了,眼神不好。早些年還偶爾戴上老花鏡,虛着眼睛,踩一踩,怕老物件兒舊了就不聽使喚。前年,姑爺出車禍突然去世,姑婆也一夜之間白了頭髮,再沒有碰過那臺縫紉機。但它依然被套子罩着。

前段時間,我和先生回母親家去,剛好在路上遇到姑婆,但她已經不大認識我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